(一)
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多,耕地紧张,是江苏农业发展的瓶颈。在有限的耕地上,既要稳定粮食生产,又要发展高效农业,如何摆脱“这头上来那头下”的“跷跷板”效应?东台等地的经验表明,推进粮食高产普及化是为高效农业扩容“增地”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东台高效农业规模突破90万亩,占耕地比重达到60%,全市形成了大棚西瓜、乳猪、家禽、蚕桑、甜叶菊等10大特色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025元,位居苏北第一。在高效农业扩容中,东台的粮食生产也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办法在哪里?他们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确保了以有限的种植面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在全国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金坛市,逐年扩大良种繁育和订单生产面积,提高优质粮油比重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这些措施为稳定粮食生产和提高种粮收益奠定了基础,也为水产、家禽、园艺等高效设施农业的拓展“腾让空间”。2007年,全市渔业产值首次超过10亿元,优质生猪和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0%和9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保持了连续四年的两位数增长。
实现粮食高产普及化的最有效途径,是发展专业化服务和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此,今年全省将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新建35个万亩示范区、300个千亩展示片,辐射带动200万亩,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平衡增产。
(二)
按照亩均效益2000元的最低标准,目前我省高效农业面积已接近耕地的30%,不少市县的比重超过40%。
但是,在有限的耕地总量面前,高效农业面积扩容走到“尽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从一般意义的面积扩容转向更高层次的内涵式增长,把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作为高效农业的新增长点,成为各地的普遍共识。
这方面,无锡的做法可以借鉴。
在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上,无锡初步形成了亩均效益2000元、1万元、10万元乃至100万元四种层次并存的发展格局。在3500亩连片种植的惠山精细蔬菜产业园,菜农亩均年收入达到16500元,今年连片种植的精细蔬菜将力争1万亩。目前,无锡亩效益10万元以上的面积接近1万亩;近3年投资农业的工商、民间资本超过65亿元,涌现了华西现代农业园区、阳光农林生态园、红豆衫生态园等一批致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投资规模千万元以上的企业群体。设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越高,农民就越能够在较少的土地上增收致富。
实践证明,这样的传递效应有利于稳粮的耕地压力相对缓解。今年无锡提出了确保水稻种植面积不少于100万亩、亩产达到550公斤以上的稳粮目标,进一步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农机化和种子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对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粮食作物实行农业保险全覆盖,提升粮食规模生产水平,以使种粮农户的总体收益逐步赶上从事高效农业的农民。尽管这样的“两头甜”尚有待时日,但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当有条件向着这样的目标迈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