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三农”问题仍然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笔者所在的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现有462个村(居)民小组,其中涉农村(居)民小组395个,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坝区、河谷区、城郊接合部和“城中村”。由于地理环境、资源气候、基础设施、市场条件等因素各有差异,决定了古城区不可能遵循单一的模式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此,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旅游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规划、整村推进、不断创新带动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项目开发带动模式 依托古城区知名度的品牌优势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使更多的农民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受益增收。如束河茶马古镇与丽江城区仅有4公里之隔,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和茶马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重要集镇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束河古镇从上世纪40年代起,逐渐从繁荣走向沉寂。2003年5月,区委、区政府结合项目开发,积极引导当地居民通过出租房屋、经营客栈、酒吧、农家乐等参与旅游服务,走出了一条“以旅促农、以旅哺农”的路子。据统计,目前政府从导游、保安、环卫等岗位安排就业338人;已有60多户本地居民从事旅游餐饮业,其中有明显收益的40多户;共有350多户本地居民出租自家房屋参与商铺经营,仅此项每年的纯收入就达1,500多万元;古镇有300匹马匹和80辆马车参与旅游营运,年纯收入达600万元;还有63辆微型车辆从事旅游交通客运,年收入150万元。
产业发展带动模式 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切入点,把七河坝、金山坝建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特色商品粮基地,束河、金山、金安坝建成无公害夏秋冷凉蔬菜基地,金沙江河谷区建成冬早蔬菜及优质林果基地,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另外,作为边远贫困山村,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架通了自来水、点上了电灯。茨满和中信两村有半数的农户种植无公害蔬菜,平均每亩收入800元以上,鲜切花、球根花卉初具规模,年产值达到640万元。
协会带动模式 积极引导种养殖户建立蔬菜、生猪等专业协会,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走品种优良化、饲养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路子。如五峰村党支部把具有一定养殖技术和规模的50多户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养猪协会。全村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有88户,生猪已远销到广东、西藏等地。去年,全村养殖收入达1031万元,成为全市变化最显著的村子之一。目前,全区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
能人带动模式 通过实施科技带头人下派工程,让大批有志向、有专长、有闯劲、能创业的科技能人到各村组创办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和经济联合体,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如木志荣、罗金文等科技下派人员在束河黄山创办了300亩科技园区,成为周边农户观摩学习和接受培训的重要基地,如今,黄山科技园已发展成为束河街道“调结构、促增收”的重要支撑。
人口分离带动模式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比如在一个家庭中,要做到该读书的读书,该就业的就业,该劳务输出的劳务输出,该抓产业的抓产业,该救济的老弱病残人口通过低保政策来解决。例如,金山乡金山村红光村民小组、七河乡共和村西关村民小组、西安街道义正社区玉河居民小组等村组,就是通过劳务输出、旅游服务实现人口分离的典型村组。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委书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