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吉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0年形成五大优势
时间:2009-10-30 11:59:4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天石

  改革开放30年来,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粮食商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玉米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调出量都一直位于全国之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不到1000万吨,到目前达到2500万吨的阶段性水平,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六大政策措施凸显粮食生产五大优势

  30年来,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吉林省采取的政策措施,一是瞄准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环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数量不减、用途不变。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设施条件,提高农业抗旱除涝能力。四是优化种植结构,扩大优质高产作物比例,实现增产增收。五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六是抓好粮食加工转化,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随着粮食生产基础不断改善,优势不断积累,逐步形成了五大优势。

  土地优势。吉林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我国的大粮仓。有常用耕地7000多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9%,人均耕地面积2.67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3亩。

  气候优势。夏季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为粮食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秋季光照充足,多晴少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粮食作物营养积累。这些都是发展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产品品质优势。由于具备了土地优势和气候优势,从而保证了吉林粮食产品的品质优势。黄玉米色泽好,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适宜做饲料和工业原料,颇受南方饲料厂家以及国外客商的欢迎。这几年吉林玉米出口量占全国玉米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大米色泽明亮、味香可口。目前吉林大米在全国市场上销售好,价格也较高,并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大豆品质纯正、含油量高,深受加工企业欢迎。

  耕作优势。吉林省90%以上耕地处于广袤的松辽平原,地势平坦,易于耕种,有利于机械化推广,粮食主产地种植成本低。根据对榆树、农安等5个产粮大县的100个农户的调查,每斤玉米的物化成本比全国同品种粮食生产平均成本低20%~30%。

  人才优势。多年来,吉林省凭借教育优势培养了一大批懂生产技术、会管理的农业科技人才。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吉林省每万农村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多。人才优势为吉林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对良种和耕作制度方面的改革支持较大。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有上升空间

  吉林省今后粮食增产潜力的主攻方向:一是依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横向比较看,目前吉林农产品科技含量只占46%,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先进水平。玉米亩产最高年份才440公斤,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单产相差100公斤左右,也就是说,粮食亩产尚有15%~20%可提高的潜力。据2006年10月对桦甸市红石垃子镇小红石子“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玉米示范田调查,桦甸市农业科技示范区30亩超高产田平均亩产已达1100多公斤,如果大面积推广先进品种及科学技术,将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田水利工程化,即完善的灌、排水系统,形成稳产、高产田。吉林目前有效灌溉面积的农田基本占30%左右。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根据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中部雨水充沛,西部降水较少常年干旱的特点,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从发展区域看,吉林省粮食生产的重点和潜力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必须把解决中西部地区水资源不足问题摆在加快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提高抗旱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如果把西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好了,对全省的粮食生产贡献率则可提高10%以上。

  二是开发土地后备资源扩大耕地面积。

  扩大耕地面积主要靠开垦耕地后备资源。“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披露,全省有1500多万亩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其中宜农荒地有500万亩,主要在西部白城和松原,土层瘠薄,盐碱化较重。随着哈达山水利工程、引嫩入白工程的立项与实施,逐步有计划进行土壤改良,科学培肥地力,加强防洪、防护工程,可望获得较大的农业生产能力。500万亩宜农荒地通过整理改造、复垦变为耕地,就按近期平均亩产粮食400公斤水平计算,可新增粮食产量近200万吨。

  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增加投入和体制创新,争取用5~7年的时间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明显改善。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鼓励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和联合攻关,加强对粮食生产集成技术的研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机构,针对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性技术和集成技术,开展协作和联合攻关,力争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提高农技人员工资和相关福利待遇、增加业务经费等激励措施,引导科研单位把机构设在粮食主产区,吸引科研人员把办公场所延伸到田间地头。改变以往按行政区划设点、设编、设人的做法,根据经济区划布局设置机构和人员,实现机构和人员的优化配置;同时,参照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积极探索把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统一上收县市管理的新模式,或者把现行由乡镇政府横向管理模式改为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模式。

  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多渠道并进,努力提高耕地质量。继续实施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实做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用途不改,质量不降。免费向农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经济手段鼓励农民多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大对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以扶持农机作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重点,推动建立以深耕为主的土壤耕作制度,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在土地沙化隐患严重的地区,加强防护林建设。

  改变调控方式,通过增加供给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一是放开农资生产的市场准入。二是调整化肥进出口政策,提高出口关税,抑制国产化肥出口,同时扩大国内短缺化肥的进口。三是鼓励使用农家肥、秸秆还田,并努力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减少对化肥的需求。四是改革化肥补贴方式,像直补政策那样,把对农资生产企业生产成本(煤、电、运费)补贴的资金直接补贴给农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