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灾后重建:灾区基层干群所思所想
时间:2009-10-30 11:59:5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天石

  6月初,距离汶川大地震已经20多天,在四川工业重镇绵竹市汉旺镇、旅游胜地彭州小鱼洞镇等重灾区,以及山区乡镇绵竹市清平乡、天池乡的灾民安置点,记者看到,当地受灾群众生活难题基本得到解决,情绪也逐渐回复平静。家园如何重建?以后的生活靠什么?他们的话题从回忆地震开始转到考虑未来。

  重建的基础是地质安全评估与道路建设

  “两匹山变成了三匹山,房屋塌了、村庄被埋了,多年的辛劳毁于顷刻。”这是地震带给人们巨大的心理惊惧,而地质安全评估几乎成为每个人谈重建首先要谈到的问题。

  这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就是一个地质活动频繁的区域,而且地震之后又产生了板块沉降、山体运动、地表面貌改变等现象。国土资源部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组专家吴珍汉在考察了北川县城后说:地震触发山体滑坡对北川中学造成的巨大灾难再次提醒人们,地质选址和灾害评估非常重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必须做好选址安全性评估。

  绵竹市汉旺镇是德阳市工业重镇,在地震中两大支柱产业———东方汽轮机厂产业群和磷矿产业损失惨重,不啻于“第二次8级地震”。因此,安全评估成为汉旺镇考虑重建的首要问题。汉旺镇党委书记张扬武说:“地质安全评估是所有重建的基础,这个不搞,一切重建都无从谈起。”

  对以农家乐为支柱产业的彭州小鱼洞镇来说,地质评估更是他们重建家园的关键点。镇党委书记程勇介绍说,小鱼洞镇位于发生地震的龙门山脉南部,以风景秀丽著称,在这次地震中山体、地貌改变巨大。他说:“现在要重新发展旅游业必须等待地质评估,不然就算建好了,也没有游客敢来。”

  道路是仅次于地质评估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道路阻断的山区乡镇。绵竹市清平乡和天池乡坐落在深山里,在地震中,山体滑坡、道路阻断,上万受灾群众走了10多小时才走出大山,目前住在绵竹市集中安置点的帐篷里,一无所有等待家园重建。清平、天池一带磷矿资源丰富,天池乡副书记郑昌全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最希望的就是余震警报解除、地质评估安全,这样我们就能回去了,山上有我们的矿、经济林木、旅游资源,我们回去两三年就能重建家园。”

  还有重灾区理县、茂县,这些蔬菜种植大县在地震中道路损毁,当地蔬菜运不出去给农民带来新一轮的惨重损失,对这样的县乡来说,修通道路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意义重大。

  集中居住与重回深山

  地震让很多乡镇的房屋几乎损毁殆尽。目前受灾群众都住上了救灾帐篷或者彩条布、油布、塑料布搭的窝棚,这是政府规划住房安置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活动板房,计划在3个月内完成,活动板房将成为受灾群众住进永久性住房前2~3年的过渡房。

  在这些阶段性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同时,基层干部、受灾群众也在规划着将来永久性住房安置。采访中记者发现,“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几乎是所有镇村干部的共识。张扬武认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的原则很有针对性,而且集中安置对村民有很多好处:首先建房质量安全能确保,公共设施配套到位,农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其次,目前宅基地管理混乱,重新分配后有利于消除矛盾。而对村集体来说通过集中安置收回原有宅基地,进行土地整理、复耕等,通过这样的方法汉旺镇一个镇就有可能整理出一两万亩土地。

  汉旺镇新开村是绵竹的十强村,村书记赵传书告诉记者:地震之前村里就在搞新农村建设规划,3纵8横的道路把全村分成3个居住区,还有养殖区、种植区、工业区……地震之后新开村等于在一张白纸上搞重建,一定要统一规划、集中安置。

  程勇告诉记者,小鱼洞镇以前发展的农家乐没有规划、功能分布不合理、档次提升慢,现在他们已经找了同济大学、西南交大等规划设计单位来,计划把群众集中安置在4个聚集点上,对住宅和旅游业重新规划。

  但是对集中居住部分农民仍有顾虑。小鱼洞镇太子村有二三十户村民在村组干部的多次劝说下才同意搬到政府统一安置的活动板房,他们宁可守在自己原有的宅基地废墟旁搭帐篷。农民杨再友、胡治荣谈到:家里房子200平方米,集中居住以后再分宅基地肯定没这么大了;而且现在搬进活动房,屋里剩余的财产没地方放,都要扔了;鸡鸭没地方养了,晒粮食也没地方……农民延续千百年的散居传统改变起来并不容易。

  小鱼洞镇是靠近平原的山区镇,而清平乡、天池乡位处深山。政府正在考虑移民安置,但有相当数量的群众还是希望能够回到山里。天池乡党政办主任杨永东说,山上每家都有几亩山林,经济林木一亩就值好几万元;磷矿的井口都在,加固一下就可以了;有30多户农家乐,灾前收入好的一年有10万~20万。如果道路修通,他们还是愿意回去住,“一方面山里的农民习惯于靠山吃山,一方面也是少给政府添麻烦。”清平乡湔沟村农民肖代英也说,家里种经济林木和药材的一二十亩山林都在,他想好了,只要山上还可以住,道路也修通了,他还回去住。

  政府救助与自力更生

  张扬武坦言,集中安置受灾群众、宅基地收回整理复垦,对稳定粮食生产、土地规模经营有积极意义,因此灾后房屋重建的资金绝大部分应该由各级政府承担。

  目前,对于灾毁房屋建设的资金和救助标准,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最早由成都市政府出台的都江堰市城镇居民灾毁房屋救助政策可以认为是一个探索,该政策规定每户救助的基本标准是政府免费提供70平方米安置房。而对于农房,成都市政府初步考虑是每人提供35平方米的免费安置房。

  许多基层干部群众也在积极想办法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小鱼洞镇太子村灾前全体村民刚刚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按此规划,可以腾出306亩土地,吸引外来投资者搞旅游观光农业和服务业,老百姓不但免费住进每人平均40平米新房子,还要分3~5万元。地震过后,村民房屋几乎全部垮塌。但最近村支书杨再祥仍在与投资商联系,希望等地质安全评估出来后,能继续保持合作。著名富裕村彭州龙门山镇宝山村,村里的老房几近全毁,而刚建成的31栋别墅安然无恙。村支书贾正方地震几天后就宣布其重建计划:村集体与村民共同投资,让家家都能住上“百年不倒”的新别墅。

  而清平等深山里的农民,肖代英的想法也有一定代表性。他说:在这里,住着政府的吃着政府的,自己腰杆儿不硬。他更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找活干,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农民有活干与区域产业重建

  像肖代英一样,天池乡大天池村农民肖代林住在绵竹新体育馆的帐篷里吃住有人管,可是他心里并不安生,他说:“三顿饭都是别人煮好了去吃,没活干心里毛焦火燥的。”对这些劳作惯了的农民来说,目前和房子同等重要的事就是尽快找活干,自己挣钱。

  新开村书记赵传书指着村里倒塌的青稞酒厂、珍稀动物养殖场、蔬菜加工厂告诉记者:对我们村来说政府最好能给我们提供无息贷款,帮助我们尽快把产业恢复起来。我们的客户群都在,这样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重建家园。2组队长杨泽贵也说:现在2队5口灌溉塘全干了,4000多米U型灌溉渠全部脱节,修复水塘和沟渠需要70万元左右,希望政府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农民才能尽快恢复生产。

  此次地震重灾区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周围,经济主要依靠独特的风景资源发展旅游业、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采矿业,大部分农民都以在矿上打工、开农家乐、种经济林为生,像新开村这样发展集体经济的并不多。但是不幸的是,地震中受影响最大的产业就是旅游业和采矿业,这意味着很多灾区群众将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经济来源,区域经济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

  相对于旅游业,以工业重镇著称的汉旺镇书记张扬武更悲观,他告诉记者,汉旺镇去年GDP超过38亿元,主要依靠的就是东方汽轮机厂产业群和磷矿产业群。地震中东方汽轮机厂损失惨重,几乎瘫痪,震后已经决定迁址,由此带动整个产业群的10多个配套厂迁出,一下子带走了汉旺工业的半壁江山;而另外半壁———磷矿产业群,也因道路阻断,地质安全得不到保证而陆续迁出。这意味着全镇4万多劳动力将重新寻找就业门路。

  龙门山断裂带记录着建国后四川工业的发展史,既分布着东方汽轮机厂这样的国家重点企业,又分布着蓥峰、宏达、龙蟒这样的大型化工企业。这里地形陡峭,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的重工业基地;同时资源丰富,围绕三大磷矿,为农药化肥提供原料的上游化工厂不计其数。

  但是地震改变了这一切。是去?是留?很多企业在心有余悸中小心翼翼地抉择着。而之后,这里的农民怎么办?长远的生活以何为来源?这些是摆在政府面前更为深层、更为复杂的问题。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