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携起手来培养中国的现代农民
时间:2009-10-30 12:00:0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新生

  2007年底,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指出:“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加工用途不断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增加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但受资源短缺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制约,扩大农产品供给的难度增加,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回良玉副总理这段话包含的一个总的意思是,要买到想要的农产品越来越难了。按比较正式的说法就是:农业进入供求紧平衡时代。这一现状传递出一个基本信号:我国农业的发展呼唤一大批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现代农民出现。因为只有现代农民才能持续大量地供给优质农产品。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培养现代农民

  最近这一两年来,中国农业不断地超出农业的范围而引起全国上下的关注,这种关注的起因是农业的一些变化对人民的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是自2007年5月起,全国各地猪肉价格持续增长,随后,牛肉、羊肉、鸡蛋等其他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目前,许多畜产品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其次是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到一个令人惊心的程度,据农业部部长孙政才介绍,2007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上涨47%,到5月初,世界市场稻米实际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点,小麦价格创28年来新高。粮价持续飞涨令全球超过1亿人陷入饥荒,已经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

  前一个事件让人们对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有了切身感受,后一个事件让人们对农业的战略性意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两个事件都让人们去追问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个原因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相比从事工商业而言,从事农业的效益要低很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从事农业,农产品的供给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据《?望》新闻周刊报道,在河南信阳的很多地方,在今年的春夏之交,原本应当一片生机的农田呈现一片白地,原来当地的很多农民种地只求自给自足,将农作制度从“一年两熟”改为“一年一熟”,这样事实上信阳已普遍出现了季节性撂荒。而撂荒的原因,很多被采访的农民都将其归结为种田不合算。

  这样看来,一方面农业对于全社会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农户从田地上走出来不再从事农业或者减少对农业的劳动投入,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仔细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还只是农产品供给数量意义上的挑战。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一表述在农业前面加了5个修饰词,这5个修饰词实际上表明了现代化的农业应该达成5个方面的目标。然而由于从农业转去从事工商业的多是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和青壮年农民,我国农业的从业者整体而言素质较低,并且老人和妇女占了很大比例。这样一种局面如果不改变,中国农业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绝无可能。

  在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的发展是由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来支撑的。据了解,在美国,所有的农产品是由约210万农场主来完成的。在荷兰,所有的农产品是由约10万农场主完成的。而在中国,所有的农产品是由约2亿农户完成的。相关资料显示,1994年在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有189.5吨粮食、2吨皮棉以及5.5吨牛肉、4吨猪肉、6.5吨鸡肉、34吨牛奶。而2005年我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有1.598吨粮食,0.019吨棉花,0.102吨油料,0.203吨猪牛羊肉,0.169吨水产品。两者相比,相差近百倍。改变这样一种状况基本的思路是:一方面减少农民,另一方面则培育大量的从事现代经营的企业家型的农民即平常人们所说的现代农民。现代农民的本质是企业家,是一个具有现代理念、懂科技、会经营,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产业主,他们是农业产业得以高效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

  目前,我国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民正在不断减少,但是具有企业家性质的现代农民成长的速度却很缓慢。这使得中国的农业既缺乏后劲,又在当下产生了农产品供给缺乏有力保障的问题。因此推动中国现代农民的成长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培养现代农民面临大好时机

  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由于十六大以来党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不断推出新的理论成果,这6年来,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思路下在农业政策方面不断地推出新的举措。第一个新的大政策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第二个新的大政策是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第三个大政策是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第四个大政策是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五个大政策是出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一系列政策。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最近这6年来,国家面向“三农”所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农民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在此之前,农民从事农业不仅没有补贴而且还要交税,并且农村的社会事业和基础建设一直主要是农民自己承担,另外农民进城打工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状况的改变使得中国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中国农民正在迎来一个越来越宽松的发展大环境。

  今年4月份,《农民日报》报道了一位叫侯安杰的农民,他跨县种田近两万亩,是全国目前种地最多的农民。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评价说:“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侯安杰发展规模经营,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无论对自己、对受聘农工,还是对社会都很有效益,也有效抑制了弃田抛荒现象,为政府解决了难题。”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全国各地已涌现出了一批像侯安杰这样有胆有识,具有经营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种养大户,他们已经具备现代农民的很多特质,就好像一锅水已经烧到了七八十度甚至九十多度。面向这批创业型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培养,是在现阶段为我国的现代农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可行性较强的方式。

  因此,无论是从现代农民成长的大环境来说,还是从培养现代农民所需的人才基础来说,目前都是我国开始有意识有系统地培养大批现代农民的大好时机。

  培养现代农民需要合力

  我国的农业目前还主要是依靠数以亿计的传统农民来发展,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使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民转变成现代农民,而培养现代农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培养现代农民需要注重环境的改善与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

  很多人在思考培养现代农民这件事的时候,会想到这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这种见解是不全面的。现代农民的本质是企业家,他需要有尽心尽力为社会提供某种优质产品的敬业精神,需要有法律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经营技能和专业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教育和培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最重要的因素还应当是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另外,农民的创业经营环境决定着农民经营机会的多少和经营过程的难易,因此,创造一个适宜现代农民成长的政策、市场和文化环境也是培养现代农民的关键因素。

  第二、培养现代农民所需要的培训是一种系统的创业型培训。

  教育和培训在培养现代农民的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现代农民的本质是企业家,培养现代农民所需要的培训就应当涵盖创业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内容,并且应当包含创业经营考察、创业经营指导等环节,其本质是一种以提升农民的创业经营能力的创业型培训。

  第三、在现阶段培养现代农民需要遴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创业型农民进行。

  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我国目前约有两亿农户从事农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为3.5亿,要把这么大规模的农民培养成现代农民显然是不现实的。根据农业部2005年对68190户农民的调查,在被调查的农户中,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为6.9%,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7.2%,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52.2%。三者加总可以得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为86.3%。这一数据基本上能代表全国的总体状况。这样看来,在现阶段培养现代农民受到农民文化素质的极大限制。因此,在现阶段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现代农民,需要遴选那些已经摸爬滚打过一段时间,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创业型农民进行。

  正是因为培养现代农民需要遵循以上的一些原则,我们看到在现阶段培养现代农民是一个需要多种机构合作才能做好的事业。如果各种力量不能形成一种合力,培养现代农民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培养现代农民,各级政府是一支重要力量,只有政府才能为现代农民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并且能够为农民的创业经营提供直接的支持。学校也是培养现代农民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所提供的培训对于现代农民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培训能开阔农民的眼界,转变他们的观念,激活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潜能,并且还能传授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另外,科研机构、农业推广部门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培养现代农民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国农民大学的实践

  中国农民大学从2005年起开始探索中国现代农民培养的途径,学校从2005年4月起开始实施“百万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工程”(以下简称“百万工程”),旨在通过对100万扎根农村的创业型农民(学校将其称为农村科技创业人才)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促进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民的产生。在实施“百万工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地市县政府或其相关部门意识到了开展创业型农民培训的重要性,纷纷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期望通过培训创业型农民强健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筋骨。

  2005年以来,安徽省滁州市、阜阳市、蚌埠市,河北邯郸市、故城县、怀安县,河南新乡市、焦作市、巩义市,湖南郴州市、常德市,山西临汾市、方山县,新疆奇台县,江苏宿迁市宿城区,黑龙江肇东县,山东临邑县等地的数十个市县政府或其相关部门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百万工程”。

  邯郸市从2007年开始与学校开展合作。目前学校已在邯郸县、武安县、峰峰矿区、涉县、广平县等地开办了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班。邯郸市农业局副局长程志强介绍说,邯郸市之所以与中国农民大学合作大规模地开展创业型农民培训,主要是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考虑。对种养大户和农资经销商这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进行培训,对于提升邯郸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邯郸市对这一工作比较重视。

  阜阳是一个畜牧大市,据了解,其畜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总量的10%以上,是当地的支柱产业。阜阳市畜牧局认为发展规模养殖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阜阳发展畜牧业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建立畜牧业产业主能力成长机制来促进畜牧业发展,对畜牧业产业主进行培训和扶持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所以,阜阳市畜牧局一了解到学校所开展的工作就决定与学校展开全面合作。截至目前,阜阳市共组织了8批养殖大户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创业型农民培训。目前这些学员都已结业。

  中国农民大学的定位

  在培养现代农民的过程中,中国农民大学越来越认识到,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在培养现代农民这项事业上,学校只能做好其中的部分工作,因此找准自身的定位非常重要。在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中国农民大学逐渐将自身的职能定位为转变学员观念,培养学员的企业家精神,提升学员经营管理能力,并致力于成为中国现代农民培养事业的领头羊,在现代农民培养模式研究、教材研发、师资开发、学员考核等方面占据领先地位。

  目前,学校共开设11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现代农业呼唤千万个创业者》、《现代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创业成功的方法》、《识人、用人与培养人》、《电脑与网络应用》、《市场营销》、《人际沟通》、《企业财务管理》、《创业文化》、军训拓展和参观考察。这些核心课程的宗旨就是开阔学员眼界,转变学员观念,培养学员的企业家精神,提升学员的经营管理能力。的确,有很多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对技术类课程有着比较强烈的要求,但学校没有将其列为核心课程,因为学校认为,现代农业需要的是有企业家精神和素质的农民,只有改变学员的观念和心态,他的事业才会顺应时代的发展;只有锻造他们具备企业家精神,他们才会有能力自主地整合各种资源去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

  在当前条件下,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培养企业家精神其实不仅对创业型农民(种养大户、农资经销商、农产品经纪人、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主等)有必要,而且对于乡镇长、村长、农技站站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等管理工作者或者农技推广工作者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乡镇长、村长、农技站站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等也是学校的重要培训对象。

  在学校举办培训的过程中,很多学员都表示培训使他们获益颇深。

  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政府曾在2006年与中国农民大学合作实施了“宿城农民企业家培养工程”,学员马俊侠表示,通过1年多的培训,她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并且也敢干了,培训增强了她发展养殖业的信心,并且也给她指明了门路。她表示,如今买药、买资料、看资料、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更加顺利了。她还表示,她现在经常给村里面的乡亲宣传养猪的好处和前景,鼓励大家从事养殖业,现在已经有人被她带动起来了。学员曹长宾表示,在培训之前他每年出栏只有200头猪,现在他建了一个新猪场,计划年出栏猪达到1万头,与过去相比扩大了20倍。他认为通过学习,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他表示他养猪快10年了,但通过这次培训他才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在他认识到人活一天就要活出一天的价值来,他现在养猪最大的目标就是要为社会作贡献,他挣到的钱90%以上都要用来回报社会。他表示,人一生时间短暂,顶多活个80年、100年,生存问题解决以后,总要活出点意义来,把事业做大证明自己有能力,但财富属不属于自己无关紧要,应当用来奉献社会,这样才有意义。

  2008年以来,山西大北农公司与中国农民大学合作举办了4期农牧企业家特训营,学员多是山西的中小养殖业企业家。学员文战奎从事养猪业已有10年的历史,现有六七十头基础母猪,年出栏育肥猪1100~1200头。他表示参加学校举办的培训让他收获很多,军事训练和拓展训练让他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也让他的毅力有所提升。另外他觉得通过培训他的思想境界也有所提高,他表示,以前他只考虑如何赚钱,参加了培训之后他意识到除了赚钱还应当奉献社会,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自己富了还要考虑如何让别人富。

  2008年4月,黑龙江佳木斯市老科协与中国农民大学合作举办了一期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班,约80名村干部参加了培训。学员金勇男是佳木斯市桦南县大八浪乡大鲜村的村支部书记,同时又是一名种植大户。他种有700亩地,种的全是水稻,这些地有一半是他自己的,有一半是租种的,由于他们村的大部分人都去韩国打工去了,给他带来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机会,但土地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还存在着很多细节问题。他认为,土地必须规模经营才会产生较高的效益,目前是一个过渡阶段,土地规模经营还存在一些困难,但慢慢会好起来的。他表示,学校讲授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讲得比较透彻,另外《农牧企业的十一条成功法则》一课也给他很大启发。

  中国农民大学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发现,在培训之前虽然很多学员最想学习的内容不一定是观念方面的,但参加完培训后,他们都感觉耳目一新。毕竟,观念决定的是人行动的方向和基本原则。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轨迹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发展方向已成为一项关键的事情,对于信息来源不是很通畅的创业型农民来说,观念的转变、思路的开阔更应当是当务之急。在培养现代农民这一事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农民大学将核心能力定位于此,应该说是找准了方向。

  结语

  自从2002年底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来,在5年多的时间中,国家“三农”工作的力度一年年加大。在此期间,农业税取消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免除了,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了,另外,农村学生上中职在一、二年级每年可获得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农民种地还有补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民发展农业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相比工商业而言效益较低,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或者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这又对中国农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喜忧参半的现实,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理念,懂技术,会经营,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民已成为当务之急,他们将使中国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轨道成为可能。中国农民大学作为一家致力于培养中国现代农民的教育机构,在这一事业上已进行了3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校认识到推进这一事业需要各种机构的通力合作,学校诚邀各级政府、各种社会团体、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院校开展合作,以共同促进中国现代农民的成长。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