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粮食,让整个世界“激荡”不安。
让我们来看一看事实:世界受饥饿的人数在回增,一些国家因粮食供应不足而发生骚乱。即便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但也不同程度出现了粮价拔高并带动农牧产品涨价的现象,粮食问题现已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热点。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保证粮食安全,无非靠三条:一是保护耕地;二是鼓励农民多种粮食;三是全民节约用粮。然而,现实让人着实捏了一把“冷汗”。
谁在侵蚀“有限耕地”
耕地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可再生,若不保护耕地,任被乱征乱占,粮食供给肯定要出事。那么,谁是土地违法的“主角”?审计署日前发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审计调查结果”的审计公告回答了这一问题。此次审计调查涉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1个城市及其所辖28个县(市、区),内容是2004至2006年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征收、管理、使用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
在11城市中,违规使用出让金83.73亿元。“从审计署发布的这份审计结果公告中不难看出,地方政府仍在充当土地违法的主角。”一不愿公开姓名的土地法律专家说。掌握土地出让权的是政府部门,70%的土地仍然以非招拍挂的方式出让肯定有政府部门的责任。
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张新宝认为,在目前的土地使用中,地方政府违法带有普遍性,“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政府或相关领导。一些城市违法用地高达90%,而这些违法用地中多与地方政府相关”。
专家认为,要解决土地违法问题,必须从解决政府部门违法入手,从监管不到位找原因。如果地方政府违法问题不解决,土地监管长期不奏效,那么,出台再强硬的措施,土地违法的问题也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一个悖论由此产生:政府执法却带头违法。其背后实质是部门或地方政府同农民进行利益分配的斗争。这种错位的执政理念若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恣意妄为,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还能不能保住?如若不能,粮食安全何以谈起?
不能再“牺牲”农民的利益
即便耕地得到了保护,但如果种粮食不赚钱,农民不肯种,那么粮食安全也是水月镜花。无利不起早,调动农民积极性,就得让农民赚钱。
邓小平早就说过:农村改革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现在农民人均耕地1.5亩,在这1.5亩土地上,无论农民种什么,致富可能性很小。要是搞规模经营,比如让农民1人种20亩地,情形会大大改观。
如何实行规模经营?良策就是实施土地流转。目前的土地流转不但是刚刚起步,而且也不规范。问题的症结:一是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肯让地。因为到城里打工有风险,万一城里呆不住,他还得回家种地。宁可抛荒,不肯失地,毕竟土地是农民的饭碗,也是农民的保障。二是即使有人肯让地,但往往由于地价谈不拢,转让也是谈的多,成的少。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王东京认为,解决土地流转矛盾,眼下有一个可用的办法:改造农发行,让农发行担当起国家土地银行职能。其要点是土地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办理土地存贷业务时,要坚持“高价存入,低价贷出”的原则。这样,一方面鼓励农民将闲置或不愿耕种的土地存入银行;另一方面是鼓励愿多种地的农民把土地从银行贷出。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由于土地银行是国家银行,进城农民把耕地存入银行,既无后顾之忧,又可取得较高的回报,有利于解决土地抛荒。
面临的新问题是,土地银行实行耕地存贷倒挂,那么,由此形成的资金缺口由谁填补?王东京认为,这笔钱应当由国家财政拿。因为粮食安全不是免费的午餐,要保证粮食安全,政府必须付费。
平心而论,所谓粮食不安全,并不是农民吃饭有风险,说白了,是城里人吃饭不安全。即是如此,要保障城里人的吃饭安全,那么就没有理由让农民做出牺牲。合乎情理的办法是,由国家财政拿钱,去向农民买粮食安全。以前,有人认为国家对农民种粮给予补贴,就是支农、扶农,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农民所得到的,原本就是政府应该支付的成本。
也许有人说,国家财政现在不富裕,还没有那么多钱去补贴农民。这个问题暂且不论。如果真的是国家财力吃紧,那么政府也可通过开征粮食安全税来筹集。粮食安全是城镇居民的安全,也是国家的安全,那么政府向城镇居民征收粮食安全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岂不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善举?
粮食之所以出现波动,核心原因是“城市倾向”所致。如今,很多在农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往往要通过城市经济生活的曲折反馈,才能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解决,所谓肚皮饿了想农业,肚皮饱了忘农业。
“半碗饭”的启迪
据报道,东南亚某国为减少粮食浪费推出一招:所有饭店,给客人上米饭时只盛半碗,价格是原先一半;客人吃不饱再上半碗,还是按半碗收费。一碗米饭被分成两份,价格上并无变化,但浪费却因此而大大减少了。
保证粮食安全,不仅要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也要靠节约用粮,尤其是要最大限度杜绝粮食浪费。“半碗饭”的做法无疑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它不是简单地倡导节约,而是借助制度创新把节粮理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时下,粮食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有数据表明,全国每年损耗和浪费粮食约占年总产量的5%,这几乎相当于我国每年的粮食进口量。粮食浪费现象还存在于粮食加工和运输等环节中的“跑冒滴漏”,也存在于许多家庭饭桌上。杜绝这种浪费,同样需要制度建设。
毛泽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细想,其实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不比贪污差。有人说“贪污是物质不灭”,只不过是从你兜到他兜而已,是个物理变化;而浪费是财富毁灭,是个化学变化,其危害不可估量。只反贪污不反浪费是片面的、不彻底的。当前,必须把反浪费和反贪污提到同等高度,狠抓落实。
面对粮食问题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沉着应对,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的道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人们都在谈“金融风暴”之类的东西,但是“粮食风暴”出现“挤兑”时要比金融风暴厉害得多,因而建立城镇居民、包括个人的风险粮储备机制意义非常重大。
江泽民说过,“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一是靠人家靠不住,谁也解决不了这个大问题;二是即使能够解决,也会受制于人。全党上下一定要记取忽视农业必然带来严重后果的历史教训,千万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