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农民粮仓: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定器“
时间:2009-10-30 12:00:2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尤丁
“家中存的粮食总要够吃个三两年的才放心,你们城里如果缺粮,到我们这里拿吧!”在山东省齐河县潘店镇兴隆村,60多岁的张大爷对记者说。像张大爷家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农村非常普遍,粮农除了种粮外,还扮演着储户的角色,他们几乎家家储粮,且数目庞大。农民的粮仓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稳定器”。
中央储备粮与农户储粮:中国粮食安全两大“稳定器”
一般而言,产量的稳定状况直接反映粮食安全的水平,产量越稳定,粮食安全的程度越高。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但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又恰逢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的时期,虽然到今年已连续5年获得夏粮丰收,但从长期来看,年度间的产量波动仍不可避免。
回顾我国粮食生产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上按照“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运行。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我国粮食生产历经五次波动,其中有三次超常波动。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粮食生产又出现了四次波动。最近的一次是在“十五”头三年,粮食产量迅速由10000亿斤下降到2003年的8600亿斤水平,波动幅度达15%。此后,从2004年到今年,夏粮又连续5年增产。
这种情况下,中央储备粮库在丰年的时候多掌握一些粮食,以从容应对歉年的不时之需,发挥储备“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对化解年度间产量波动给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除了中央储备粮这一强大的粮食安全“稳定器”外,我国农户储粮是另一个重要的粮食安全“稳定器”。根据国家粮食局的调查,长期以来,我国约有60%的粮食储藏在农户家中。近几年这一比例虽略有下降,但由于农户基数大,储粮总量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由于大量粮食存于农户手中,使得许多农民家中存得粮食足够几年的口粮。当市场上粮食比较紧张时,农民不会去抢购;市场粮食丰收充裕时,农民也不会大量抛售,这对稳定我国粮食市场、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
中国存粮现象由来已久,早在明代之前就有人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而近几十年农民的存粮意识则主要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自然灾害。
时至今日,山东省郯城县梁庄村75岁的田顺来仍然记得1959年到1961年那如梦魇般的三年自然灾害。“没有粮食,饿死了不少人,村里的树皮都快被啃光了,能吃的都吃了。过了几年,国家开始号召人们积攒粮食备战备荒。”他说。
记者见到田顺来夫妇时,他们正在村头晾晒今年刚刚收获的小麦。田顺来对新华社记者说:“痛苦的经历告诉我必须要存粮食呀。要不万一哪一年减产怎么办,打点粮食也舍不得卖啊!”
田顺来的这种忧患思维在中国农民中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与山东接邻的河北省也是我国北方小麦、玉米的主产区之一,也曾遭遇过三年自然灾害。青县北王庄村农民刘振丰家里一直都动态保有1000公斤粮食,上一年消费的,下一年收获季节补齐。他说:“挨过饿的长辈们一直教导我们,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产粮大国,粮食产量居世界首位。与一些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粮食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而粮食的储存也大多分散在农户家里。农户仍是储粮的主体,“藏粮于民”可以为粮食安全起到蓄水池作用。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两位农民也许想不到,他们所坚持的这种储粮应对危机的意识恰好对当今世界有着现实借鉴意义。过去一段时间里,全球粮价急剧攀升,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普遍担忧,其中,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吃饭”问题被高度关注。今年以来,我国又连续遭受了南方雪灾、四川地震灾害,这更加重了外界对我国粮食能否实现供应安全的疑虑。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此前曾表示,自然灾害并没有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裕,库存消费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完全有能力通过不懈地夯实农业基础,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而根据农业部的最新消息,约占中国年粮食总产量23%的夏粮丰收已成定局,有望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第五年增产,为中国粮食安全再添砝码。
对田顺来个人来说,四亩小麦今年收了1400多公斤,其中卖1000公斤,存400公斤,加上去年剩下的,还有1000公斤,按照一个人一天吃一斤麦子计算,即便是今后2年不收,全家三口仍有余粮可吃。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刺激粮食生产的同时,农民“居安思危”的口粮意识将推动他们在种粮比较收益还不算高的情况下,为保个体口粮供应,继续坚持粮食生产,从而对整体粮食供应链的安全发挥企稳的作用。
改善存储手段减少农户储粮损失
我国政府方面早已意识到“藏粮于民”的重要性。从2007年起,粮食部门计划10年内改善500万农户的储粮设施,由此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10亿公斤-175亿公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教授李维生认为,我国将长期推行惠农支农政策以保证粮食生产,同时在粮食安全中扮演重要“稳定器”角色的民间储粮也不可忽视。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势必占用更多土地,可供生产粮食的田地将越来越少。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增加“无形粮田”,对解决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根据国家粮食部门的测算,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储粮技术水平低,致使农户储粮损失很大,平均损失为5%~8%。全国每年因此损失粮食约110亿~175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00亿元。面对如此大量的储粮损耗,农民心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农民阎守波说,过去农民储粮用柳条编的粮囤,但晒粮、售粮非常麻烦;后来图省事,改用了编织袋,而粮食存在编织袋里很容易受潮、生虫,而且经常被老鼠咬,每年不知有多少粮食就这样被浪费了。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说:“现在仍有很多农民将收购的粮食堆放在墙角,或者用麻袋、编织袋,装化肥农药的袋子简单存放。按照目前农户储粮的损失水平,如果能够帮助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全国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50多亿公斤,相当于增加1200多万亩高标准粮田。科技的发展,国家环保的要求,绿色经济的发展,都要求我们从储粮的观念、技术、装具、方法等各个方面帮助农民进行更新。”
为减少农户储粮损耗,从2007年11月份起,我国启动了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试点工程,初定的总体目标是: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从2007年到2016年),为全国24个省(区)500万户(占全国2.5亿农户的2%)改善储粮条件,并通过示范效应影响全国,使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目前的5%~8%减少到3%~5%,每年减少粮食损失55亿公斤左右。
事实上,解决农户的储粮技术已不是难题,国家粮食局已储备了适用不同地区农户储粮的多套方案。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在技术推广和资金投入上。据国家粮食局有关人士介绍,按平均每户投资600元计算,500万户共需资金30亿元。
这笔投资固然不小,但效益却更为可观。郄建伟说,如果粮食减损目标实现,每年可减少损失80多亿元。2007年,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00万元,首先在辽宁、四川、山东三省进行农户储粮专项试点工作。通过在三省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和国家补贴标准、资金拨付方式等问题,为正式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在全国推广农户储粮新装具、新技术打好基础。
如今,在储粮试点工作中,山东省高青县赵店镇的不少农户已为自家的粮食“乔迁新居”。农民李学梅看着自家的新粮仓喜上眉梢:“原先储粮一般用瓮和柜子,很不方便,且容易返潮。这种新粮仓防鼠、防虫、防潮,又美观,又大方,还能随时移动,用起来特方便!”在当地粮食部门举行的储粮技术推广会上,李学梅领到了储粮示范仓,还有一套技术材料,包括《农户安全储粮科普技术知识》手册、科学储粮VCD等。粮食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演示了示范仓的操作方法,农民们都争先恐后领取科技储粮资料和宣传画,认真观看VCD教程,场面十分热烈。
加强农村储粮研究强化“稳定器”作用
尽管农户储粮起到了粮食安全“稳定器”的作用,但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农户储粮在新时期也遇到了一些新挑战,如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不愿存粮,新一代农民存粮意识断代等,都影响着农户储粮的连续性。有关专家认为,今后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应对农村缺粮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夏收期间,记者走村串户采访,发现今年风调雨顺,小麦收成普遍好于往年。在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官桥村的村头,村民冀超正在打理刚刚收割的麦子。他说,村里早些年地不少。这些年由于修公路占地,3条公路穿过后,变得人多地少,人均还不到半亩地。虽然他们家一年种的小麦刚够自家人吃的,但家里已不再存粮食,打下粮食晒晒就卖了。冀超解释说,存粮食很麻烦,要定期晾晒,还长虫子,早些年没事干,自家存着粮食放心。现在活计多,没时间整天鼓捣几斤粮食,所以干脆卖了利索,吃时再买也是一样的。据冀超介绍,他们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更不存粮食了。一亩地粮食一年下来挣的钱还顶不上在外打工一个月挣的。只要有钱,就不担心吃饭问题,所以谁还会存粮食呢!
在同一个乡镇的东王庄村,记者遇上了刚从唐山打工返回收麦的尹培辉。尹培辉在唐山干汽焊工,活比较累,一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最近缺电,工厂停工,他便回来看看老婆孩子。尹培辉说,家里只有1亩多麦子,要不是停工他是不会回来的。村里有面粉厂,粮食收完就交给他们,到时吃面拿面就行。”
随着土地减少,农民的存粮也明显减少,城郊地区土地被占的失地农民更是无粮可存。临沂市兰山区北道村的一位姓陈的农民对记者说,5年前村里还有地,农民家里还都存着粮食。现在办企业弄得没地了,农民有的做买卖,有的外出打工,都是花钱买粮食吃。
更普遍的现象是,农村大批年轻人在城市打工,即使家里有地也都不再存粮了。郯城县褚敦镇梁庄村的张昌安老人对记者说,儿子儿媳都在外边干活,家里就剩下老两口吃饭,还存什么粮!再说,“我们年纪大了,年轻人不在家,存粮多了平时晾晒等活也做不了”。所以,一般留够当年吃的粮食,剩下的就全卖了。张昌安认为,早些年由于农民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挣钱渠道,卖粮食挣的钱一旦有事开销出去,就再也无钱买粮吃,一家人可能面临挨饿,所以家里总是存着几年的粮食。现在情况不同了,家里有年轻人在外打工,来钱的渠道有保证了,所以不少农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思想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变成了“手中有钱心中不慌”。
在农村,受城市风气影响,一些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现代”,家中一点粮食都不再储存。采访中,梁庄村一位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姓高的年轻妇女说:“家里就我和孩子吃饭,吃不了多少。粮食收下来晒晒有收的就卖了,主要是没地方存。现在家里放着各种电器和家具,干干净净的,没有能放粮食的地方了。再说有钱到处都能买着吃,存粮食也没用。”
记者近年在胶东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在因工商业兴起的村镇里,不少农户不仅不再存粮,连面粉都不买,而是每天买馒头吃。2007年夏天,记者在昌邑市宋庄镇一户农民家中了解到,由于村里企业多,所有劳力都在企业上班,根本没时间蒸馒头。因此,村里专门有人开馒头铺,家家都去买馒头吃。这种情况下,粮食一打下来,自然全都卖了。
一些基层农业干部认为,农户存粮大幅减少,对粮食安全格局是一种重新洗牌。新泰市农业局生产科科长王玉海分析,由于农民手中的存粮减少,当粮食紧张时,会诞生一个新的农民缺粮群体,而且面广量大,远远超过失地农民群体,容易加重粮食紧张带来的波动。可以说,农户存粮的减少,使这道粮食安全的“防波堤”、“稳定器”正在走向弱化。王玉海建议,下一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应对农村缺粮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