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由市场调控粮价更安全
时间:2009-10-30 12:00:3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新生

  近一个时期国际粮价涨速过快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较好地抑制了粮价过快上涨,但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隐忧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审慎应对粮价上涨,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首要取决于农民提供粮食的商品量,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尤为重要,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保持,最终要依靠种粮收益的持续增加来维护。应该说,粮价上涨对农民绝对是利好消息,把粮食价格放开,给粮食合理的市场价格,才是对农民最大的补贴。政府千方百计希望农民增收,而农民有了增收的机会,何不就势让农民得利呢?政府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给予适当补贴,这一政策导向是正确的。因为,农业毕竟是基础产业,现阶段也是弱势产业。笔者想说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采用的方式不同,激励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就算是给农民补贴,也不能简单地按田亩数量补贴,而应该按提供粮食的商品量补贴才合理。

  粮价适度上涨,对工作在城市里的高中收入群体的影响,其实微不足道。真正需要政府照顾的,是低收入群体。只要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下降,粮食涨价就无伤大局。面对粮价上涨,政府最应该作为的是补贴低收入群体。政府不应该、也没必要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给高中收入者额外福利。那样,看似公平,却有违公平分配原则。

  现代粮食安全概念,不光指粮食生产能力和流通能力,也包含粮食质量安全和消费者足够的购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消费安全关系着人们的消费心理预期和社会稳定。在市场竞争中,一部分弱势群体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是他们应有的权利,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公共财政理应为他们埋单。建立粮价关联机制,随着粮价波动,补贴水涨船高。这不仅可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还能稳定他们的消费心理预期,避免抢购、囤积,更有利于粮价走势平稳,确保粮食市场信号的真实性。

  面对粮价上涨,国内最熟悉的方法就是靠动用储备来调控粮价。其实,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不仅应对大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危机是必需的,还可以起到战略调节作用。但是,把运用储备作为调控粮价的杠杆反倒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条块分割的粮食储备体制,不仅难以形成统一监管,而且容易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使一些杂音干扰市场信号,造成人们难以认清市场真实面貌。是多了还是少了,谁也说不清。特别是轮储粮和托市粮的抛售,如果时机选择不当,在一定程度上会人为造成供求失衡。扭曲的价格信息就有可能误导粮食生产。当市场粮价偏低时,抛售轮储粮和托市粮,更会造成粮价走低,直接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市场粮价偏高时,抛售轮储粮和托市粮,虽可以平抑粮价上涨势头,但给市场的信号似乎是粮食供应充足,农民会误认为粮食根本就不缺,种粮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高。要知道,缺失生产能力就没有根本意义上的粮食安全。

  粮食这一特殊商品,其价格到底是由政府决定还是完全由市场形成?按经济学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与价格之间能自然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调节机制。因此,把本该由市场说话的价格问题应交给市场来定,让市场调节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效应,从而实现粮食安全。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