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
时间:2009-10-30 12:01:3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阿卡
  ——江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连续5年增产
  在连续14年水稻亩产超千斤,连续四年粮食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江苏今年夏粮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达618.4斤,总产218.8亿斤,比上年增加4.68亿斤,实现连续5年增产,打破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粮食总产连续增产不超过3年的纪录。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江苏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新路。
  惠农稳粮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
  江苏人口密度全国第一,既是粮食主产省,也是粮食主销省。近年来,在现代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农民市场意识和比较效益观越来越强的背景之下,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粮食生产,面临着持续稳定增产增收不利因素较多的新情况。
  江苏历任领导都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省委书记梁保华说,在新形势下更要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支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省长罗志军指出,农业是百业之本,粮价是百价之基。切实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关系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关系保供增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在多次会议和调研中指出,要切实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确保粮食稳定发展。
  近年来,江苏有关惠农稳粮政策出台之多,落实力度之大,历史罕见。
  在免除农业税的基础上,江苏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从无到有,补贴范围从少到多,补贴强度从弱到强,建立了以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免四补”政策体系。据统计,2004、2005、2006、2007年全省四项补贴资金总额分别为7.28亿元、8.85亿元、18.47亿元和25.82亿元。以稻麦两熟种植为例,2008年农民种植一亩耕地可以享受到的直接补贴就有104元。仅农业良种推广补贴实施近5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补贴资金近7亿元,财政资金的补贴效应放大了6倍左右。通过政策补贴,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粮食面积特别是水稻面积得到恢复和稳定,2008年全省水稻面积3393.8万亩,比2003年增632万亩。
  今年是农业部提出的“粮食高产创建年”。去年秋播开始,江苏在全省范围内首先开展小麦、油菜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建立了13个万亩小麦示范区和3个油菜万亩示范区,同时,市、县、乡层层组织千亩展示片和百亩攻关田建设,全省共建立各类丰产方2000多个,累计面积400多万亩。省政府还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增效创建工作。在搞好部级28个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增加11个省级万亩示范区和300个水稻千亩示范区。为确保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收到实效,江苏省农林厅成立了高产增效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对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实行项目化管理,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今年6月,农业部组织的7位专家对铜山县实施的部级小麦万亩示范区进行了实产验收。专家组随机抽取了3个单元,验收确认平均实收亩产达603.3公斤,开创了江苏万亩小麦单产赶上水稻单产的先河。全省10个小麦万亩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平均单产517公斤,比全省小麦平均单产增196公斤,增幅达61%,比项目实施前增产10%左右。
  在年初既定各项支农政策基础上,今年又新推出十项“含金量”更高的新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持续稳定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靠科技走出增粮增效的新路子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稳粮与增效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江苏近年来在这方面做出很好的探索和回答。
  苏北盐城是全国有名的粮食生产大市,2007年产粮又超百亿斤,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总产连续23年全省第一。近年来,该市引进和总结推广20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套种模式。阜宁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县每年生产优质水稻9亿多斤。近年来,该县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栽培模式,形成“菜用绿肥 水稻”20万亩、“鱼虾蟹 水稻”25万亩。大丰市推广的“水稻—菜—大棚番茄”、“水稻—菜”、“稻田养蟹(虾、鱼)”等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2007年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00元以上。
  苏中全国产粮大县兴化市,水稻种植面积达130万亩。该市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用科学技术引领农民实行立体种养,先后总结推广了稻蟹型、稻虾型、稻虾蟹型、稻鳝型、稻鳅型等养殖模式,去年全市125万农民来自稻田种养收入亩均1500多元。
  长江之南的南京市,成功探索出了6种“水稻 N”高效种养模式:马铃薯—水稻,芽芹—青菜—水稻,蒲芹—西红柿—水稻,西甜瓜—水稻,草莓—水稻和龙虾—水稻模式,亩收获可达“千斤粮万元钱”。已有实践表明,这6种模式亩均效益都超过了2000元,最高的每亩可达1.3万多元,有效地促进农业和粮食持续稳定增收。
  为了确保实现稳粮增收目标,江苏启动了2008年度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突出“打造产业化成套技术”这一主题,在核心区包括东海、兴化、武进三个县(市、区),突出万亩单产720公斤丰产优质高效技术集成和亩产800公斤超高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区包括姜堰、高邮等10个县(市、区),面积100万亩,重点进行亩产650公斤丰产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示范与辐射;辐射区包括东海等26个水稻主产县(市、区),重在将核心区、示范区的成套技术模式与操作规范输送到千家万户,大面积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让我学会科学种田。”农民贾成丰所说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涟水县农业部门正在实施的麦稻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今年3至4月,全县绝大部分小麦发生病虫害,50名技术指导员分赴各示范区,和基层农技员按照县专家组制定的技术措施,根据小麦受害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村入户指导农民诊病治虫,有效地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涟水县只是江苏省推广科技入户工程的一个缩影。就如农业科技示范户贾成丰所说的那样,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看天、看地、看庄稼”种田观念。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带领村民走上了科学种田的致富之路。据江苏省农林厅统计,截至2007年底,江苏已在全省71个县市全面推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共投入财政资金上亿元,培育科技示范户15.4万户,辐射带动农户300多万户。今年夏收推广科技入户工程的小麦示范户平均每亩增产13%,增效27%。
  目前,江苏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7%,粮食总产和单产连创历史新高。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大大促进了稳粮增效进程。
  “两手抓”让“粮袋子”“钱袋子”都鼓起来
  既要保粮食安全,又要提高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两者似乎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说,江苏坚持一手抓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实现了增粮、增效“双丰收”。“手中有粮,兜里有钱”,成为江苏农民引以为豪的一句口头禅。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江苏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走“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高效农业规模化路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8年高效设施农业扶持资金达到3.5亿元。高效农业规模化在江苏大地渐成燎原之势。到目前为止,全省高效种植业面积突破20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超过1/4,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左右,农业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铜山县是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一个代表。2007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7.1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比重达34.7%,其中设施蔬菜35万亩,有300亩以上规模连片设施蔬菜生产基地76个。句容市后白镇农民罗业贵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共种了70亩无土草坪,年收入超百万元,在当地已当上花木协会会长的他说,村里300户人家,几乎家家都种植这种无土草坪。如皋市搬经镇30多户农民在九鼎农产品公司扶持下,开辟大棚种植菊花成功,第一次种植每亩一熟收入就达1.5万元,目前周边农户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带动农民近10万人。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始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2003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就提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三、二、二”的基本思路,即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市场三大市场主体,强化质量和科技两个支撑,创新利益联结和投入两个机制,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到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00多家,其中超亿元的495家,超100亿元的5家,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得到充分释放,让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1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幅,2008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38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其中一产收入增加了152元,增长20.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为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必要条件。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