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一升一降说农水(微型调查)
时间:2009-10-30 12:02:5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刘玛奇
  山东省沾化县农业连续3年增产,但农业灌溉用水却越来越少
  “过去春怕旱、夏怕涝,靠天吃饭;如今渠相通、到田头,旱涝保收。”灌渠修通后,山东省沾化县泊头镇季姜村村民陈占亭由衷地说。“多亏这灌渠,要不今年春旱全村这上千亩麦苗肯定坐根。”
  缺水曾是沾化县的切肤之痛。当黄河东望渤海时,西北高原下行的泥沙与渤海湾上潮的海水交融了,于是,黄河之北、渤海湾之南形成一片苦咸的土地,这就是沾化县。“熬菜汤不用放盐还咸”;浇地,庄稼叶黄根烂枯萎;深井提水,人喝了“牙黄脖子粗”。“水的匮乏和用水环境的日益恶化制约了沾化经济的发展,动摇着沾化农民的生存根基,农业水利建设势在必行。”县长贾善银说。
  “长藤挂瓜”生态治水
  治水兴水成了沾化县的“天”字号工程。沾化采取“长藤挂瓜”法,通过兴建大型平原水库、实施系列引黄供水工程,使原来的贫水县变为丰水县。
  “瓜”,即思源湖、恒业湖、清风湖及河贵水库、利国水库等九座大中型平原水库。“藤”,即1260公里的人工水系和290公里的供水管线。为满足九座大中型平原水库蓄水需要,沾化县先后斥资5.3亿元实施了三大引黄工程,修建引黄干渠160多公里,引黄支渠、斗渠1100多公里,形成了“南水北引、东水西调、蓄用结合、全面配套”的供水格局,保证了各大水库能够及时、充足地引水、蓄水。年总蓄水能力达1.6亿立方米, “以库调蓄,丰蓄旱用”的水源工程骨干框架已经形成,102万亩“望天田”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有了黄河水的滋润,占全县80%的盐碱地有了生机。
  “治水,必须突破人与自然斗争的旧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学治水、生态水利的路子。不能就水利说水利,而应着眼于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分步实施,以较少投入换取最大效益。”沾化县县委书记耿涛说。
  有水更要节水
  “有了滴灌太好了,阀门一开水就送到麦田上,省水省肥不说,小麦还不爱得病!”在沾化县泊头镇节水示范园区里,49岁的农民季景东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实行管灌之前,浇一亩地,需用一个半小时,电费14块钱,实行管灌以后,节省了一半的时间,电费只要6块钱。”
  沾化农业连续3年增长,但农业灌溉用水却越来越少,这一升一降的关键,得益于沾化实施的灌区节水改造。在大型灌区改造的同时,沾化县积极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目前,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17万亩,年节水5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年省出了一个平原中型水库的蓄水量。2007年,沾化县农业实现总产值34.03亿元,增长6.43%;农民人均纯收入4825元,比2006年增长14.17%,比2000年增长98.56%。
  为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沾化县把高效利用水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水土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推广高新节水技术。通过实施低压管道输水滴灌和滴灌工程示范项目,沾化县实现了灌溉方式的“三大”转变,即从大水漫灌向浸润式灌溉转变;从浇地向浇作物转变;从单一浇水向浇水、肥、药合理调配的“营养液”转变。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