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要保证种粮农民不吃亏
时间:2009-10-30 12:02:5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胡小军
  今年以来,在国际粮价大幅飙升、成本上涨等诸多背景下,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维持了总体稳定,为CPI逐月回落做出了贡献,成为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
  但也要看到,由于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种粮收益下降。日前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给全国人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到,2004年至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等3种粮食亩均净利润从196.5元下降到185.2元,下降5.8%。
  “保护粮食安全,最可靠的是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尽快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降低,底线是种粮不亏本。”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种粮农民的收益一是来自合理的粮价,二是政府补贴。加强和改善粮食市场调控,既要完善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理顺农产品价格,也需要不断加大政府补贴力度。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粮价水平与快速增加的农业生产成本相比,仍属偏低水平。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国内粮食价格的调控目标,在通货膨胀和粮食安全之间找到均衡点。特别是在当前CPI逐月回落的情况下,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内,采取“小步慢涨”的温和调控措施,适度提高粮价,有利于保障农民收益。
  粮价不单单由市场供求决定,成本推动、市场投机和国际市场走势等也有很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成贵认为,粮食市场中的问题,需要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政府调控的目的是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在价格大起大落时,熨平这个价格。政府要做的是选择好的时机、力度和方式。
  专家建议,要调整完善现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形成更科学的、真正反映农民种粮成本收益的定价机制;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粮食流通中的作用;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引导农民建立合理的价格预期,指导企业把握好收购节奏,防止盲目跟风抬价收购。
  粮食直补政策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明显作用。李国祥说,根据调研,目前新增粮食种植面积中1/3是由补贴效应带动的。但要长期调动和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现有直接补贴的力度还不够。
  专家指出,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机制,要以现行直补政策为基础,逐步建立固定补贴和变动补贴、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有机结合的农业直接补贴制度,稳定种粮农民基本收益。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农业救助等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减小自然灾害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
  看粮食问题不能只看一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要立足长远,建立高效率的粮食流通体系,培育壮大粮食市场主体,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还要强化对本土粮食加工流通环节的保护,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我国粮食加工外商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