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转变观念 文化惠农
时间:2009-10-30 12:03:2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天石
  全国政协调研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言培育新型农民——转变观念 文化惠农
  【题记】今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把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列为重点提案。8月12日至20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财政部、文化部、农业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参加的联合调研组,在吉林河南两省就促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提案的办理,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初步成效
  调研组在吉林、河南两省所到之处深切感受到,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当前农民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求富裕、求安定、求健康、求文明的愿望更加迫切。
  在河南省孟州市,一座占地33亩的现代化三层主体建筑,坐落在孟州的交通要道,古朴典雅。这里是新建成投入使用的孟州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用孟州市文化局局长田丽洁的话讲,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加丰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极大变化,不仅满足于单一的看戏、看电影或者扭扭跳跳。求富裕、求安定、求健康、求文明成为农民文化需求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在吉林省德惠调研时,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常显玉向调研组介绍,吉林省在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建立了以省级分中心为龙头,各级图书馆为依托,乡镇文化站和村屯为基层点的服务网络,共建立县以下基层网点4395个,服务人次超过353万;全面恢复全省农村电影放映队,目前全省共有655个放映队活跃在乡间村屯,为农民群众放映电影;吉林省24个剧团配备了流动舞台车,演出场次和收入显著增长,从2007年3月至今,共演出1350多场,收入达145万元。
  据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介绍,河南省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合作,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目前基层服务点达4.6万个,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同时积极开发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农民工电影俱乐部”,受到广大农民工的欢迎;还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3800多个农家书屋,配备农村实用图书达到570万册,为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提供了丰富的致富信息,不仅改善了文化生活,也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调研组在吉林和河南注意到,随着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工作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上半年,吉林省部分高校图书馆先后向伊通满族自治县图书馆、永吉县图书馆等赠送图书13万余册。吉林省吉剧团常年在农村演出“二人转”,不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也成为当地农村演出市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记者随调研组来到孟州西沃村,村民们自发地在文化大院里练习鼓舞,学唱河南地方戏。孟州市政协主席王成群告诉记者,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村一些行政村也纷纷建起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场地,自己办起文化大院,许多村还组建了秧歌队、花会等,极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过去一度成风的迷信、赌博活动也基本销声匿迹。河南省焦作市大部分县(区)村级文化大院普及率达到100%。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王平介绍说,河南省林州市组成红旗渠艺术团常年深入农村演出,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2006年以来,河南省各级文化部门每年送书下乡3万余册,送戏下乡4万余场,送电影下乡3万余场。仅2007年全省共举办各类民间文艺骨干培训班、讲座612场次,参加人员23308人次。
  发展瓶颈
  走访中,调研组也发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吉林和河南两省所到之处,基本上都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经费、机构、设施、队伍等问题,诸如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有的地方未能完全落实。表现为有的地方政府协调不够,没有形成多个涉农部门齐抓共建农村大文化的格局;有的地方虽然将文化建设纳入规划,但是不积极落实,文化面貌变化不大等等。
  在吉林省目前70%的县(市)特别是乡镇文化建设经费无固定来源,90%是零投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许多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由于面积狭小、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无法开展相应文化活动,服务能力逐渐弱化。吉林省在已建的文化站中有70%没有独立的站舍,全省60%以上的村没有文化室。河南省目前行政村建立村文化室(文化大院)仍不足1/3,基本呈点状分布。
  农村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
  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当前农村文化市场严重发育不良,尚未形成一个符合当前农民多样化需求的市场环境。
  调研组还发现,由于缺乏协调沟通机制,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往往自设载体、自定标准、自筹经费、自行推进,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难以避免。
  几点建议
  在调研中,调研组一致建议,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农村文化事业在议程上有位置,内容上有安排,资金上有支持,考核上有指标,措施上有保证。
  邵鸿委员建议,将扶持农民自办文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调研,摸清家底;抓典型,宣传推广;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与国办文化同等待遇;自办与公助相结合,各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建立正常的教育培训机制;培养农村文化兼职队伍,扶持民间艺术团体、文化中心户、文化经纪人等各类群体的队伍建设;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热爱农村文化工作、有一定文艺专长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
  赵光华委员提出,树立大文化观念,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与农业科技普及、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民群众的求乐和求知、求富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文化投入比例和规划,确保投入总量逐年递增,城乡投入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建立农村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推进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必要的长期维护、开展服务的保障机制。
  李成贵委员认为,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重点推动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中西部和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推动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调研组建议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体系,从投资效益以及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