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科学把握“三农”发展新阶段——访山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
时间:2009-10-30 12:03:2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尤丁
我们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建设高标准粮田10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00万亩,开垦复垦宜农荒地100万亩,匡算投资530亿元,使山东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
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山东深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山东省的决策者们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可喜局面.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山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时说,山东是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始终是省委、省政府最关注、最关心的问题.在农村改革开放30年之际,客观审视农村改革发展所走过的历程,科学把握当前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明确山东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对于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目前到了怎样一个新阶段,主要特点是什么?
费云良:山东农业农村发展目前进入了四个新阶段.
从国民经济实力上看,已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和2006年,山东国民生产总值分别登上了1万亿元和2万亿元两个台阶,2007年达到25966亿元,人均接近4000美元.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3411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46.8%.国民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可以说,山东基本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有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方式迈向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新阶段.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509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递增5.9%.全省粮食、油料、棉花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蔬菜、园林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市场实现了省内、省外、国外三个三分之一.在主要农产品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加速转变.
农民收入也稳步提高,并且实现了由以农为主向非农收入为主的转变.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985元,其中非农收入占58%.
而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使山东省进入了消费升级的新阶段.山东省内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完善,为促进农村消费、推动消费升级奠定了基础.
"三农"面临四大待解难题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如体制机制上的约束,山东是否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费云良:目前,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还应当长期保持.但这一经营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经营分散、效率低下的弊端.
虽然山东省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并取得显著成绩,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但还难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随着山东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速度与规模都在扩大,这种趋势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促进三者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另外,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农民贷款难、利率高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大幅度增加了农业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底子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田间工程不配套、不完善,设施老化失修十分严重.近几年政府的投入主要投向了南水北调、胶东调水、东调南下、水库加固等大型水利工程和各项农业补贴,真正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很少.另外,国家取消了"两税"和"两工",农村"一事一议"又难以议成,农民的投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另外,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日益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不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力促农村生产力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过去30年,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农业发展的活力.当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之间的矛盾成了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山东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方面有哪些新探索?
费云良:在稳定目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山东省着眼于农业生产关系的适度调整,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除了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从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得到更大的实惠之外,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也要加大力度.
加大农业投入 稳抓粮食增产
中国经济时报:"三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农村改革的方向?
费云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山东农业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习近平副主席在视察山东时提出了做好新特优三篇文章的要求,这为山东省农业农村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农业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农业农村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
针对目前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省政府将适当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在继续抓好大中型河道治理、水库加固等一家一户老百姓难以解决的重大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开始着手编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发展规划,前段时间,山东省政府会同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山东省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前进展如何?
费云良:按照《规划》,我们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建设高标准粮田10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00万亩,开垦复垦宜农荒地100万亩,匡算投资530亿元,使山东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这个思路与国务院近期召开的第15次常委会议关于粮食生产的意见完全一致.现在省发改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抓紧与国家对接.
中国经济时报:要完成上述任务目标,具体需要做哪些工作?
费云良:除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外,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投入农业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在大幅度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资金规模的同时,要制定操作性强的鼓励政策,引导广大农民兴建可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工程.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投资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同时,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中国经济时报赴山东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包月阳、李小千、李慧莲、李成刚、崔克亮、孙东辉、张娜、侯美丽,本文由张娜执笔)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