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天池脚下放牧的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牧民阿山告诉记者,如今放牧,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样是马鞭、一样是收音机:“我们收听收音机上的新闻、小说,以前在山里听的不清楚,现在很清楚,收的台也多,新疆台、中央台都听,广播上讲的怎样发展,我们也就这样干。”
现在,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的牧民不仅可以清晰地收听到广播节目,而且在定居点的家中还可以收看到10几套电视节目,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山里的牧民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一系列民心工程。
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村村通工程",扩大了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1.1亿多元,建成开通广播电视盲点村4696个,使全疆已通电的行政乡村和5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广播电视,新增广播电视覆盖人口233万人。同时,为加强广播电视对外宣传,国家对新疆和西藏还实施了“西新工程”,我区“西新工程”从2000年开始实施到2006年,国家已投入6亿多元资金,完成了前三期建设任务,新建、扩建中短波、实验台44座,新增更新广播发射机331部,更新电视发射机185部,使广播电视发射总功率增加了3倍。
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节目传输中心523台台长郭学俊:“我们承担着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5种语言覆盖和传频任务,主要覆盖广大的农牧区和边远地区,西新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在硬件上、在质量上更各方面都得到了保障,声音更清晰,质量有保障,更好的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2007年,国家下达了“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任务,核准我区完成11883个乡村的广播电视覆盖任务。此外,去年国家也下达了“西新工程”第四期第一阶段建设任务,目前,部分资金已经到位,整个工程建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总工程师郝军告诉记者,这两项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将会使更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国家广电总局汇集各个部门组织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我区广播电视覆盖效果,1998年以来我们累计建设了4696个盲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惠及600多万人口,这两项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牧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