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京郊农村土地经营发展方向的思考
时间:2009-10-30 12:03:5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新生
  1978年以来农村土地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农民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顾农村发生的变化,农村土地的经营改革与使用,有效地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土地经营发展方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后建设新农村如何发挥农村土地经营中服务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致富于民的功能,更需要我们深刻思考。
  一、必须在大背景下深刻认识郊区经济的特点
  近几年,在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指导下,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上有了显著特点。
  一是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北京市经济贡献中第三产业达到72.1%,第二次农业普查,顺义区一产就业5.5万人,占17.4%,二产就业12.1万人,占38.3%,第三产业14万人,占44.3%。2006年顺义区农村城镇化实现程度为72.65%,比全市平均高出3.2%。赵全营镇从业人员第一产业占25.6%,第二产业占42.0%,第三产业占32.31%。普查结果显示,由于二三产业发达,大量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形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二是郊区农业发展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解决农民富裕问题。目前郊区农民收入已实现多元化,农民收入包括工资收入、土地流转收入、产权改革股份收入、国家补贴收入。2007年顺义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80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21%,就土地而言,赵全营镇人均土地2.7亩,如果农民种植粮食收入每亩纯收入300-400元,每人收入810-1080元,而进行土地流转,农民到龙头企业就业,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7年北郎中村土地流转收入人均1600元,土地流转后,从事其他职业还可获取较高的工资性收入。因此,只有进行土地流转才能使农民真正跳出土地经营的视野,增加更多的收入。即使是从事经营农业人员,也要讲究规模和高投入才能解决富裕和农业高效问题。
  三是发展都市型农业为城市化服务。都市农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而诞生的,应具备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文化性等多种功能性,是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总之,都市农业作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根据目前经营,只有大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可能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而北京市2007年人均GDP达到7654美元,发展都市农业具有了较强的雄厚基础。
  二、推进土地经营方向转变,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
  (一)必须做好农业区域发展规划。赵全营镇作为顺义新城四个重点镇发展之一,在2006年-2020年城镇空间发展中,在土地使用上我们确定了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在品种上确立了以发展种植业高档绿化苗木、花卉、籽种设施农业为主,养殖业为了提高效益、保护环境主要发展种猪,压缩一般品种养殖。目前在都市型农业发展上呈现出京承路都市型农业发展带,发展花卉面积达到5000亩,以北郎中村为主的花卉、高档苗木发展带达到2000亩,发展设施农业3000亩。
  (二)坚持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都市农业。农业发展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是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的具体体现。发展都市型农业是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因此,要用经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农业产业化是劳动农产品升值龙头,种养基地要有一定数量、规模是产业化基础,要注重培育区域主导产业。
  (三)都市型农业需要高投入才有高产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车间的发展,而这些只有需要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如日光温室发展花卉每亩投入8万元,发展智能化温室每平方米投入700元。为发展现代农业,近几年我镇完成四万亩地农田的沟、路、渠、绿化、水利配套投入5000万元,全镇引进有一定实力农业企业百余家,经营土地面积1.5万亩,在龙头企业中嘉园花卉企业亩均投入1.68万元,亩均产出2.8万元,亩均利润2.8万元,解决本地85人就业,人均月工资今年达到1300元,土地租金500元。农业高产出不仅使经营者受益,更重要的是农民流转土地收益提高和在企业就业农民工资增加。
  三、必须解决好几个关系
  传统农业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农村土地经营方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体现了服务于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致富于民的功能,在这一变革中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土地农户承包权与使用经营权主体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规定:赋予农民定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户作为承包户,依法享有承包土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但是如何利用好土地确权,使土地变成农民财产性收入,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是我们要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京郊农民就业门路广,二三产业发达,农民正在逐步进行土地流转,把土地作为财产性收入,面对发展都市型农业需要高投入,而农民原始积累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宣讲政策,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分开,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土地流转,流转给有实力的企业经营土地,农民可以选择到流转企业上班或到二三产业企业上班,获取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和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减少风险。在招商投资农业企业方面,需要我们村干部帮助农民把关,对企业资质、信用、经营实力、市场前景方面把进行评估。实践证明,农民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不等于农民去直接经营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的人不可能有土地原始承包权,农民要把承包土地资源变成资产,要经营好这一资产,形成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一部分,发挥最大效益。
  (二)必须解决土地流转与土地经营规模关系。农村土地经营必须有规模才能有效益,简单的经营粮食生产,一个人必须经营100亩地才能获得3-4万元纯收入(包括本人工资)。发展都市农业需要规模经营才能发挥经营者科技、资金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和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目前,我镇在土地流转中有三种形式:稷山营村民委托集体流转,全村326户,确权确地2871亩,现有313户2741亩村民自愿委托村经济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全村引进5家企业,预计投资3000万元,目前已投入2100万元,初步形成了农业规模经营效益;北郎中村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农工贸集团,村农工贸集团用于发展花卉、果树、苗木等5家企业,2008年人均流转费达到1600元;板桥村农户联户流转,主要用于粮食生产,亩均流转费300-400元。前两种形式亩均流转费在500-800元,流转面积达到95%。
  (三)必须解决农业效益与农民受益的关系。郊区农业必须利用首都人才、科技和资金、市场需求优势,发展高端高效农业才能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只有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企业,才能提高土地流转费。解放村引进北京胖龙花卉企业,土地年租金达到800元/亩,北郎中花木中心投入700万元,出租10000㎡智能化温室,年租金达到65万元。为了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在向高效农业企业流转的同时获取流转收益的目的,要积极引导农民土地入股经营分红理念,从中达到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益增加的目的。
  (四)必须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业生态关系。发展都市型高效农业必须有良好的水、电、路、绿化等条件做保证。近几年我们镇村集体利用市、区政策和自身财力进行了农业4万亩地开发,农田林网绿化基本形成,农田道路80%以上硬化了,石子路、油漆路和水泥路日常管护由村级负责。农田林网植树逐步形成,为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减少土地种植面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整体经济效益提高,有些观赏树木又无经济效益。农田林网维护由村级负责,要进行投入,由于村级财力有限,市政府对山区生态林管护给予了补贴,对城市绿化隔离带给予了补贴,对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也应制定日常管护补贴政策。制定农田道路维修和管护政策,让农民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既作出贡献又要得到眼前的经济利益。
  (五)必须解决好农业补贴经营者受益与农民、农村集体受益的关系。近几年减免农业税、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发放粮食直补和农机补贴,农民得到了直接受益。但是在发展大棚日光温室养殖过程中,补贴给了经营者。目前有一大部分农业种养环节企业经营者不是本村农民,是有一定实力的城市农业企业或城市有一定实力的个人。他们一方面大力开发农业生产,增加原料产地,一方面也享受着农业田园风光休闲功能,而这些企业租用农民土地费用又较低,在其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又承担大量的公共服务,要付出财力,而村集体收入渠道又单一,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制定政策,对农业补贴既要处理好经营者受益又要农民和集体受益。公共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是公共财政税收和土地拍卖增值所得,而郊区90%村农民土地承担农业功能,因此我们要通过制定政策,补贴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补贴村集体服务于农民土地流转。 (作者系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党委书记)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