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11日专电 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之后,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扩大内需促增长十项措施又一次强调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专家认为,在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中,农村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扩大内需共克时艰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关措施的出台拉开了农村新一轮大发展的序幕."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沈玉芳说.
农村将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挖掘农村市场潜力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徐志刚说.2007年,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达37.5%.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经济环境的变化亟须国内消费的迅速扩大.
"拉动内需成为焦点,不仅是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的需要.而在内需的增长方面,城市相对农村来说,潜力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
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0元,消费力有所增长.但要实现农村消费力的持续增长,农民增收和农村城镇化是基础.恰恰在这一方面,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即期的效应看,可以创造大量的需求及就业机会,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农民购买力.而从长期来看,这一措施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伟林认为.
2007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4.9%,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78%.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在城镇化率方面的差距正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亮点所在.
破解农村发展瓶颈的"硬件启动"
农村的发展对于中国未来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制约农村新一轮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呢?
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安徽小岗在率先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却出现了"一年越过温饱线,三十年未进富裕门"的现象,2007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仅为6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对此,小岗村村民的认识是在于村子"硬件"不行,"造血功能"不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岗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小岗村党委书记史学亮认为,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对匮乏是小岗等中西部农村难以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小岗农民朴素的认识与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郑风田认为,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还比较落后,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的落后."中国农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华北地区由于打井灌溉已成'漏斗'区域;重庆一些水塘因为长年不整修,储水能力锐减,其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还停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农业,硬环境的建设都是首要的和必需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破解农村再发展问题迈出的关键步伐."沈玉芳说.
有关专家关于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与管理的"东亚模式"研究表明,投资于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发展.日本在政府主导下投资搞农村基本建设项目,农田灌溉面积达到80%,水、路、电、电话等全部到户,初等教育完全免费,极大带动了日本内需,打造了城乡良性互动的良好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所需资金量也多,光靠农民或者是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次的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大的契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一位专家这样说.
经济要素流向的调整助推均衡发展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改变当前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向结构.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要素不断从农村往城里流,劳动力、农村资金大都被城市吸走.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要素溢出和回流正在出现,国家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所做的努力将加快这一溢出和回流的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保证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实现适度工业化,可能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经道路."沈玉芳说.
然而,要素过度流出导致的"空心村"现象令不少乡村的发展举步维艰.一个显见的例子是,尽管大多数农民贷款无门创业艰难,但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不少大中银行的策略依旧是乡镇吸储城市放贷."除了能从农信社贷点款,我们很难从大银行那里拿到钱."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资金相对充足的浙江省,不少农民也有这样的抱怨.
国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令情况有所改变."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风向标的作用,会带动其他群体投资农村."郑风田说.他认为,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等建设能有效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农村,并进而带动劳动力、技术等其他要素从城市向农村的回流.
"经济要素流向的适度变化将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国的均衡发展."沈玉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