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农村社会保障事关改革全局
时间:2009-10-30 12:06:4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胡小军
如果说农村改革发展30年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包”字,二是“放”字,那么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词,笔者认为应该是“保”字。这个“保”字,包含切实保障和增进农民利益,特别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一包就灵,一放就活,也能一“保”就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下面这些“问号”,都需要通过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来“打开”。
为什么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不成为收入主要来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因为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没有可靠的社会保障之前,农民是无论如何不会放弃他们的“一亩三分地”的。事实上,从生活保障角度看,承包土地“生不增、死不减”并不合理。30年甚至更长的承包期,农民家庭之间的人口变化很大,农民必然要求土地不断“细分”。如果社会保障替代了土地保障,土地对农民的生活保障功能相应弱化甚至消失,那么部分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水到渠成了。
为什么目前还不能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民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抵押物?原因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生活必需,是农民的最后生存依靠。若经营出现风险,农民贷不出款,金融机构收回土地承包权会引发农民流离失所。但如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基本生活、失业、养老等得到充分保障,即使土地承包权流转,农民也不至于流离失所。因此,必须构筑牢固的保障线,使土地成为维护温饱和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纯粹的生产资料。
为什么农民消费支出水平低,开拓农村市场受到很大制约?我们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与城镇居民差距很大,也要看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挣来的钱要存下来防失业、防老、防灾、防发生其他意外事件,所以不敢去消费。
为什么大家都赞成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但大中城市不敢一下子全部取消落户限制?虽然已经推进了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但仍然设置比较高的门槛,强调稳定就业和居住等等。其主要原因是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方面的巨大差距,一旦大量的农民变为市民,享受同样的保障政策,财政支出尚难承受。这是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就业和生活,而不能在城市落户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农村计划生育成为天下第一难事,而且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不断失衡?因为,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养老保障,年老体衰时只能指望子女赡养。很多农民宁可罚得倾家荡产,“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还要生儿。城里的计划生育好搞,主要是“养老”这个保障解决了。统筹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必须把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摆上突出位置。
2007年全国城镇家庭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4908.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城市是农村的3.6倍,其中,转移性收入是最大的城乡差距。如果不消除隐藏在城乡二元结构后面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的巨大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难以逆转。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并轨,用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我们多年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就会破题。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先易后难,强力推进。当前,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必须城乡并轨。如果全国、全省做不到并轨,至少一个县范围内应该一个标准。二是失地农民全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彻底失去了土地保障,因此,必须一视同仁地解决好他们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
与城镇居民一样退休后拿“工资”,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东西,应该逐步把它变为现实。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主要、最关键、最需要下大力气的是“老保”,即农村养老保险。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