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余庆县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农村远程教育作为提升“四家农家”活动创建水平的有效手段,既促进了远程教育向纵深推进,更为“四在农家”活动注入了活力。
引水到田 ——富在农家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镇、村依托远程教育网络,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产业,使“富在农家”变成了现实。
白泥镇满溪村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及时公布在远程教育公告栏上,让群众及时了解市场动向,明白目前该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卖向哪里。一年多来,该站点共搜集到22条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市场信息。去年2月底,该站点查阅到适宜当地发展大葱的市场信息后,积极向镇、村反馈。应群众的请求,镇党委组织人员奔赴到广西田阳进行实地考察后,在该村发展大葱500亩并获得了成功,亩收入达2500元。
花山乡采取“1 1 3”模式开展培训,即1名辅导员联系帮扶1名农户,负责从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提供服务,把其培植成远程教育示范户,远程教育示范户联系3名农户进行结对帮扶,使广大群众享受到了远程教育带来的好处。洞水村袁为国因腿残疾,多年致富无门,是民政救济的对象。2004年5月,他到乡站点学习了县远教办制作的《推广旋转猪槽,走科学养猪之路》课件后,认为利用旋转猪槽养猪可以节省劳力,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于是便经常到站点学习。乡站点派辅导员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还为他协调资金3000元进行了改圈、引进优良品种和旋转猪槽。当年,他出栏生猪20头,净赚3000多元,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送教上门—— 学在农家
镇、村站点不断创新教学培训的方式方法,强化服务意识,采取送教上门、跟踪辅导等方式不断满足群众学习的需求,丰富了“学在农家”的内涵。
大乌江镇在开展“四在农家”活动中,为方便农民群众学习,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一信息资源,有选择性地在农民家中建立播放点,让群众能够更直接、更快捷地学习知识。松烟镇在“四在农家”示范点上建立远程教育播放点,采取定期派辅导员送教上门、跟踪辅导的方式对群众开展培训,并结合远程教育开展以“四学四要”(即学方针政策,要紧跟党走;学适用技术,要勤劳致富;学法律法规,要遵纪守法;学市场经济,要把握机遇)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学习型村寨活动。梨树党小组长任汉忠经常到村远程教育接收站,借回适用技术光碟,组织群众观看,很受群众欢迎。目前,该组共举办学习培训会18次,受训500余人次,成为全村学习型村寨的典型。
拓展功能 ——乐在农家
镇、村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的功能,将其建成农村精神文明活动室,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知识,也送去了丰盛的精神粮食,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敖溪镇花灯队经常从远程教育网上学习新知识,并编成花灯歌舞走村串寨进行演出,使群众在娱乐中学习新知识。今年,镇党委把敖溪花灯制作成远程教育课件,使更多群众感受到地方文艺的魅力。
构皮滩镇太平社区投资2万余元对站点进行了改扩建,安装了投影仪和卡拉OK设备,使站点成为居民娱乐、学习的多功能厅。社区腰鼓队、老年秧歌队,经常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学习、编排节目,提高了演出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
龙家镇文家湾示范点依托远程教育阵地,挖掘川剧文化,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精神风貌。
科学引导——美在农家
镇、村积极托远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爱美、求美、创造美,使之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大乌江镇凉风村在开展“四在农家”活动中,专门对后坪村民组的村民进行了农村卫生知识的培训,激发了村民改善环境,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全组村民迅速投工投劳实施“五通三改四化”工程,使一个污水横流,村容杂乱,臭气熏天的村寨焕然一新。
高寨是远近闻名的“四在农家”示范点,寨里的女主人爱美、爱干净也是远近文明的,她们看了禽流感预防等卫生知识后深有感触的说:“我们原来认为只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穿戴漂亮就是美了,没想到讲究卫生还有那么多科学道理,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松烟镇二龙村党支部在抓二龙场示范点创建活中,坚持“塑型”与“塑神”并重,不仅要求村民美化环境,更要美化心灵。他们以远程教育站点为阵地,经常组织村民学习《森林法》、《土地法》、《婚姻法》、《民法通则》、《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了村民法制意识,进一步规范了道德行为,如今,示范点上村民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等美德蔚然成风。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