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农业贷款机制应适应农业产业化
时间:2009-10-30 12:10:4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阿卡

  近日,本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堪称重庆“椒王”的重庆四面山花椒公司,因未及时从银行拿到贷款,导致企业生产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事件。一个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一个产品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名优农产品”的企业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消失了。

  如此蒸蒸日上的农业现代化的领头羊,为何就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笔者以为,农业企业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欠缺银行要求的风险防范能力固然是原因之一,而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机制不能够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农业金融产品过于单一是更重要的因素所在。无论怎样,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三农”发展的必要路径,金融服务应该为其提供必备的资金环境。

  商业贷款需要抵押是银行业防范金融风险之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银行在要求贷款抵押时,应该考虑到,农村经济和工商业有着极大的区别。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多数农业企业的规模尚小,底子薄、积累不够,很难提供符合传统商业抵押贷款的条件。另外,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利润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而贷款却周期短、成本高,两者明显存在着矛盾。现实是,农业生产的各个行业出现了迥异不同的贷款种类需求,银行应该看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仅仅运用传统的信贷技术,显然与农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必须创造特有的、区域特色的贷款种类。这样,才能满足农业企业发展的现状,同时也能使银行业务在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农村贷款的业务流程也应有别于工商业贷款。农产品的收购是有季节性的,此时是“椒王”们最需要钱的时候,农业贷款往往显现出季节性、急需性的特点。但商业银行为防范风险,贷款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很难准时发放贷款。为采购原料,企业不得不选择社会融资,然而,社会融资的过高成本最终让“椒王”这样的农业企业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因此,银行应该创新业务流程,提高贷款发放速度,及时解决农业企业的燃眉之急。

  当然,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不是银行业一家可以完成的,政府配套政策制度的建立,以及农业企业自身的规范也同样重要。农业企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因农业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这种高风险的特性往往让现代金融企业望而却步。这其中,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风险难以控制是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保险的覆盖和力度,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扫除障碍。此外,农业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财务制度比较混乱,这都是不符合金融服务的条件,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必须从自我做起,方能取信于人,才能得到金融服务这个企业壮大的支点。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