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品是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基础条件。当前,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既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农村公共品投资空间十分广阔
农村公共品是指政府为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基本物品和服务,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两大类别,涉及从农业生产经营到农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现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瓶颈,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亟待加强。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投资力度。现代农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出路和方向。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的是要靠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以先进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作支撑。近年来,虽然我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得以增强,但仍存在很大差距。就农田基本设施而言,全国仍有不少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在吃老本,建国后修建的8万多座水库有不少被淤塞,渠道工程年久失修,灌溉用水跑冒渗漏严重。就农业科技而言,我国的投资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成,甚至低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每万农村人口中仅有1.7名农业科技人员,大量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以目前城市生产条件等量齐观,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但要补足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领域的累积性欠账,还要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投资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农业投资需求空间广阔,这种状况将贯穿农业现代化整个过程。
实现农村现代化需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农村现代化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与一应俱全的城市现代公共设施相形见绌。全国65万个行政村中,有近4万个村还未通公路,即使有公路可通,多数也是由乡镇村组织农户集资修建的简易公路,行车条件差,技术等级低,通达水平低,往往是“晴通雨阻”。全国仍有不少地方的农村人口没有用上自来水,有9000多万农民因季节性干旱影响而遭受供水困难,还有一些农民长期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电力设施还比较落后,全国仍有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大多数村庄无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供气、供热、通讯等设施严重短缺。因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这方面的投资需求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具有可持续性。
改善农村民生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摆脱生产力落后状况,把主要力量集中于加快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建设的不协调,这突出表现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在教育方面,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中小学危房率达6.6%,占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的81%,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城市的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倍和323倍。在医疗卫生方面,设备供应不足,从医人员流失严重,一些农民在疾病袭来时,大都还是“小病挨、大病抗”。在社会保障方面,目前大多数农村仍没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的养老基本上靠自我保障和家庭保障,即使是已建立社会保障的农村地区,其保障水平也较低。当前,改善农村民生已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迫切需要,如果要使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达到城市水平,无疑需要持续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投资。
二、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具有拉动内需的多重效应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扩大内需成为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辩证地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在我国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时期,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遇。能否把握住这一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扩大内需的有效立足点,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应对危机中提升生产力水平,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内需不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启动农村市场,而启动农村市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农民有能力消费,即农民必须拥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二是农民有意愿消费,即农村能够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供农民消费使用。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对上述两个方面均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拉动内需的多重效应,应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既会形成即期投资需求又会形成农村新的生产能力,为农村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供农村公共品所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较大,会对投资品产生巨大需求,直接拉动水泥、建材、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不致因需求在短期内的下降而使企业生产能力闲置。更为重要的是,投资农村公共品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农业生产的长期竞争优势。首先,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硬件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其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条件的改善将大大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活跃农产品市场,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三,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将会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培育形成具有经营头脑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长期人力支持。
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将通过以工代赈方式,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直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而中小企业正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其经营陷入困境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当前,这既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又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直接原因。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常以劳动力的密集投入为特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进行建设,可以就地就近吸收返乡农民工就业,使这部分农村劳动力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特别是大量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同时,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更多,农民的获益更直接。
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将减少农民的公共开支,间接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尽管保持了持续增长,但消费始终没有多大的改观。究其原因,农民收入来源单一而不稳定,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且不全面,从而使得大部分农民一方面将一些收入存入银行用于养儿防老,另一方面不得不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公共支出,如目前仍存在于农村的各种集资。因此,如果各级政府增加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就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并将节省下来的开支直接转化为可支配收入,用于扩大个人与家庭的消费需求。拿医疗来说,目前农村医疗服务经费中只有17%来自于政府拨款,基层医疗机构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方法,农民为此要付出高昂的就医费用,如果财政能够增加对乡村一级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无疑会大大减轻农民看病治病的后顾之忧,从而将更多的收入投入到现实消费中来。
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将为农民消费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全面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收入的增加是启动农村消费的必要条件,但能否将潜在的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关键还要看与农民消费有关的配套设施是否健全。目前,农村消费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消费有关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例如,农村交通不便,商业网点少,农民要消费就要付出不小的购买成本;电力供应不足,电费高于城市,农民即使购置了家电设备也舍不得用;大部分农村还没通上自来水,诸如洗衣机之类的设备使用率自然很低。据统计,目前农户家庭的大件耐用消费品中,有12%处于闲置状态,尤以电冰箱、洗衣机等为重。显然,这样的消费环境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意愿,也制约着农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加大农村公共品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交通、电网、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在改善“三农”发展环境的同时,自然地形成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模式,不断掀起一个个家电产品的消费高潮。到那时,8亿农村人口所释放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惊人动力。
三、有序扩大农村公共品供给
我国存在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主要是在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长期累积形成的,是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因此,缓解农村公共品供给瓶颈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
近来,中央连续重拳出击,瞄准城乡公共设施建设重点,推出了规模超前的投资计划,拉动内需的效果逐渐显现。从实施情况看,我国目前将农村公共品供给重点放在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上,这类工程规划和建设见效快、受益面广、带动力强,可在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目标。但对于在建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来说,由于规划和建设时间紧迫,在工程管理上容易出现疏漏,增加建设成本,降低投资效应。因此,应加强对这类工程的项目建设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严把原材料进口关、施工过程关、竣工验收关,严禁滞留、挤占、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资金规范有效使用。
历史经验表明,大型工程建设主要由国家投资,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缓解就业等农村民生问题的作用有限,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也主要是间接的。现阶段,要想通过加大公共品供给,在短期内有效扩大农民就业,启动和带动农村消费市场,更应重视农田水利、电网改造、乡间道路、村民社区卫生设施、公共服务等小规模公共品的建设。因为这类工程量大面广,在投资空间上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均衡性,只要政策引导合理、符合农民意愿、实行民主管理,就能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使农民受益更直接、更普遍。
从长期来看,我们要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品供给机制。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当前,一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要素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城乡资源自由流动、均衡配置;二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不断缩小城乡公共品发展差距,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上述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扩大内需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求空间,也会随“三农”发展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消费需求,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张波,山西大学;王兆斌,本刊经济编辑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