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信息化扶贫工作超乎我们的想象,村民的接受能力让我们感到震惊!‘贫困村信息路’大大提速了脱贫致富的进程。”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一行近日在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岩峰村考察时,发出了如此感叹。该市在全国率先开通贫困村信息路,实现城乡互动,结对帮扶,推进扶贫开发。这是重庆市扶贫开发成效的一个侧面。
记者从重庆市扶贫办了解到,全市上下千方百计推进扶贫开发,不断创新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扶贫开发在全国实现了九个率先:率先推行集团式扶贫;率先通过贫困村信息路实现城乡互动、结对帮扶;率先实施片区开发、千村脱贫;率先对贫困家庭子女读中职全免学费、补贴生活费;率先实施“三全一补”(全免培训费、全过程服务、全员就业、补助生活费)的扶贫培训政策,2008年获得全国评比第一名;率先推行扶贫资金公示公告和村级义务监督员制度;率先提出和实施了开放式扶贫的理念和措施;率先实施了大学生扶贫志愿者服务行动;率先探索建设全国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
以集团式扶贫为重点,广泛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重庆的一大创新。重庆市委、市政府1996年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由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组成的18个扶贫集团,每个集团由一位市领导挂帅,分别对口帮扶1个重点贫困区县。10多年来,集团式扶贫不断加强,成员单位逐年增多,市级18个扶贫集团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80多个增加到240多个。2001年~2008年,市级扶贫集团共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2.6亿元,帮助引进资金13.9亿元,帮助引进项目1570个,引进人才910多名,引进技术353项,新建和改造中小学484所,资助贫困学生4.5万多名,培训干部和农民工7.5万人次。同时,各重点县也相应开展了集团式扶贫。在该市今年开始实施的“千村脱贫”中,各扶贫集团积极响应,逐一落实成员单位包村扶贫,不脱贫不脱钩。
重庆市武隆县率先建起“贫困村信息路”、“扶贫爱心网”及“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监测网”,通过“两网一路”的扶贫信息网络平台,募集到扶贫资金及物资折款共4300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2000多人。同时,贫困地区农民在网上学习农技科普知识、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接受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实施农村法律支援和爱心求助等,极大地提速了脱贫进程。目前,重庆市正在全市推广武隆信息扶贫的经验,并筹建市级网络平台,积极创新募集共享社会扶贫资源的方式,构筑双向畅通的信息扶贫高速公路。
与此同时,重庆市大力推进千村脱贫,激活贫困村点活贫困户,4年内投50亿元脱贫千村,首批266个村2.9亿元脱贫资金到位,并落实了每个贫困户2000元的生产启动资金;做强扶贫产业,每个扶贫重点区县发展2至3个特色优势产业,目前,秀山的金银花、石柱的辣椒、忠县的柑橘等已初具规模,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贫困农民职业培训3.6万人,全额资助贫困户子女读中职10.8万人,转移就业10.5万人,实用技术培训39万人。今年开展了266个脱贫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的轮训。
据了解,到2008年底,重庆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直辖之初的366万人下降到了48万人,减幅达90%,比全国平均减幅高15个百分点;贫困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7%,比全国高2.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第一位。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