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宛城区高庙乡看他们的农综开发示范田,已经不是头一次了。记得去年秋季来时,开车沿着新开发的一万亩示范田转了一圈,看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井配套”的园田化格局,当时就倍感振奋,可乡里干部说,这还是试验,下一步他们将发展得更好。
果然,时隔半年,再到高庙田间看看,农综开发示范田的发展还在继续,今年该乡又被纳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区,新规划区的田间地头基础建设如火如荼,修路、打井、挖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问及随行的乡长张学鹏,他告诉记者,高庙乡近4万亩项目区的变化,得益于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
田间工程“建”字当头
高庙,曾被称为宛城区的“三边四尾”乡镇。耕地面积9.2万亩,中低产田就达7.2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乡。
2009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抓住农综开发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争取一万亩示范项目入乡。
2010年,区里又安排到高庙的农综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万亩,涉及该乡张本庄、典报、邰庄、王良庄、高庙五个行政村,总投资89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7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28万元。按项目计划,书记、乡长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农民群众踊跃参与,投工投劳,共开挖排水沟58公里,新打机井150眼,建井房15座,铺设地埋管道14公里,埋设低压电缆20公里,新修机耕路36.8公里,植树6.5万株。通过一年多的项目建设,高庙乡项目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品种优、结构良”的园田化格局,成为全乡“一优双高”农业的样板区。
农技服务“管”字为重
建好示范田,农技服务紧随其后。
高庙乡农综开发项目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小辣椒为主。2009年,项目区实施科技项目玉米新品种示范开发,2010年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5000亩。根据国家示范田规划,建立乡级植保防护体系,科技人员直接服务到田间地头,一年下来,高庙的中低产田小麦亩产达1200斤以上,同地块增产40%左右,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千余元,真正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该乡邰庄村村民张三增感慨道:“以前我们这里农田基础差,种植的小辣椒,常常因缺水造成减产减收。如今,国家有了政策扶持,我们这里的村民都是争着抢着把项目往自己田里引,国家投资开渠挖井,各种喷灌设施配套到地头;田间的道路硬化,各种农机都能直接开到地头;还有农技专家的专业指导,防治病虫害有人指导,这些对我们农民是大好事啊!在我们这里搞示范田,谁不支持?”
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促进了高庙中低产田的高产试验,这还只是个开始。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