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保障市民菜篮子丰盛充盈,北京市又推出多项举措。昨天(13日),记者从市农委、农业局获悉,今年京郊将新增3万亩菜田,使得本市菜田总量达到66万余 亩;还将新建万亩全年可产菜的日光温室,以充实蔬菜冬春淡季。预计到“十二五”末,本市蔬菜总面积将提高到70万亩,蔬菜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自给率 提高到35%,较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
充实市民菜篮子,本市把劲儿集中使在补短板上。产菜面积小是天然的不足。京郊总共有340万亩耕地,其中280万亩是基本农田,而菜田眼下 只有60多万亩。为补上这个短处,本市正在通过开发荒地、重新整合边角地等方式,连年扩充菜田面积。去年,本市新增菜田5.5万亩,今年再增3万亩,未来 3年还将增加4万亩左右,使得到“十二五”末,本市蔬菜总面积提高到70万亩,蔬菜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自给率提高到35%。
面积上的不足之外,产菜季节上也有高潮低谷。初春青黄不接,隆冬天寒少菜。春、冬两季是产菜淡季。如何去补这两季的蔬菜缺口?“建设现代化的日光温室,四季可产菜,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自2008年以来,本市每年投入6亿元用于加快设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去年,京郊新建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3.2万亩,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2.6万亩,其中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今年设施农业再增2.5万亩,其中重点建设日光温室,以提高冬淡季蔬菜生产能力。眼下,京郊正在开展老旧设施农业改造试点工作,实行项目管理,由区县农业主管部门申报,市级择优予以扶持,提升现有设施农业的生产能力。
外埠新建4万亩菜田
首农集团、顺鑫、绿富隆等本市涉农龙头企业,已在河北、重庆等省市建了29个蔬菜基地,由此本市新增了4万亩外埠菜田。记者昨天从市农委获悉,在千方百计增加本地菜田的同时,本市也在加强区域合作,鼓励大型企业到外埠建设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北京作为一个大都市,丰富市民菜篮子,完全靠自给并不现实。到外埠建蔬菜基地为的就是提高蔬菜的控制率。“所谓控制率,就是关键时 候有得调、调得动、调得来,从而保障北京市场的供应。”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在京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外埠蔬菜产地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进而掌控调动 资源、稳定价格,实现“为我所用”是推进“菜篮子”区域合作思路。
据统计,每年第三季度,河北张家口市的“坝上蔬菜”就占到了北京蔬菜市场40%以上的份额,而销往北京市场的200万吨蔬菜,也占到张家口市蔬菜外销总量的50%。
2008年以来,本市与河北张家口市开展了两市蔬菜产销合作,在蔬菜生产基础条件、产销对接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京张合作”合作模式成功后开始向其他地区推广。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在张家口市等周边地区发展20万亩蔬菜基地。3年后,外埠蔬菜供京生产基地将达到80万亩,蔬菜控制率将提高到50%。通过实施区域合作战略,各种可控的“菜篮子”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供应首都市场。
新增的这些外埠菜田都种什么菜?“挑市民吃顺口的种。”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已列出20种北京市场上常年供应的蔬菜品种,包括土豆、黄瓜、西红柿、圆白菜等。这些将是外埠菜田种植的主打品种。通过政府补贴,这些外埠菜田种出的菜,会平价卖给市民。
黑庄户再建一个“新发地”
保障菜篮子,流通环节也不可小视。今年,本市将在东南五环外的朝阳黑庄户地区,开建一个农产品中央物流园区,以形成黑庄户、新发地两个全市性大型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即将建设的这家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100公顷,以蔬菜和水果交易为主,覆盖城市东部、南部区域,农产品年交易量可达1000万吨,占到全市交易量的40%。建成后,将与新发地市场共同成为市民菜篮子的“双保险”。
新市场设施较新发地将更加现代化,功能上由传统批发向现代物流配送转变,可承担政府储备、吸引大型流通配送企业进驻等,同时也将有助于平抑全市菜价。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