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中国致力纾解“水困”确保粮食安全
时间:2012-03-23 10:50:38来源:作者:游侠

新华网北京3月22日电 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和第二十五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中国纪念这项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更加艰巨,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的弦要始终绷紧。

粮食安全关系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995年全世界粮食不安全人口为8.5亿,按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要将粮食不安全人口减半。但2010年,粮食不安全人口为10多亿,这一数字不减反增。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占义介绍说。

如今,世界人口已达70亿,解决世界日益增加的人口吃饭问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中国拥有13亿人口,立足国内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面对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洪涝干旱灾害多发频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突出的现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建成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5亿亩,居世界首位,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1亿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0.50,在占耕地面积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中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约占全球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但要清醒地看到,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约束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剧,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亟待解决。陈雷说。

据介绍,目前,中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差距很大,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不相匹配。当前,正值春耕时节,重庆、云南等一些地区的旱情再一次警示人们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中国正加大力度努力破除粮食生产的水之困。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要求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制定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根据今年两会期间通过的预算报告,今年拟安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654.46亿元,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我国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陈雷表示,以北方缺水地区为重点,积极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和旱作农业,组织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确保十二五期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力争实现新增1亿亩的目标。

据悉,中国还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0.55以上,并将在2020年实现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