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水稻产区机械化插秧比例仍很低,绝大部分农户仍依赖撒播。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仅为21%,远低于小麦主产区近100%的机播率。一边是插秧缺人手,一边是机插率不高,是什么制约了水稻机插推广呢?
机插效率高 种稻很需要
水稻种植中,最繁重、最费人手的环节就是插秧。由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农田主要依靠老人耕种,可以说,插秧机械化最为紧迫。
据测算,步进式和乘坐式插秧机作业效率,分别是人工栽插的11.5倍和30倍。湖北省蕲春县农机局局长胡敏告诉记者,机器插秧不仅轻松高效,而且能保证每亩秧苗16000穴,手插一般只有12000穴。据专家测算,水稻机械化插秧和常规人工栽插比,每亩综合节本30元,增产5%以上。
我们最头疼的就是请人插秧,每人每天150元,还要管饭,另外,6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去外地打工了,很难请到插秧的人。安徽省霍邱县宋店乡留城寺村种粮大户王天道说。
标准难统一 稻秧难上机
水稻机插率偏低,首要原因在于农民单干多,稻秧难上机。水稻机插需要标准化育秧,但农民目前主要还是一家一户下种,标准难统一,不适合机器插秧。
记者日前采访南方三省春播,发现一个好现象:种田大户几乎无一例外采用插秧机。安徽省霍邱县宋店乡王厚云流转了4000多亩田,买了几十台农机,下种、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每年种田纯利润200万元。
近年来,各地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种植,但目前全国土地流转比例仍比较低。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为2.07亿亩,仅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
一位种田大户告诉记者,自己很想扩大规模,就是拿不到地。因为很多农民不愿转包。农民不愿流转土地,一是担心土地收不回来,二是觉得自己种粮心里踏实。
其次,水稻机插最适合于大片种植,但在不少地方,水稻品种太多、太杂,难以标准化育秧、插秧。记者在一个只有几千亩稻田的山区镇看到,一条小街种子经销点竟有10多个,有市县种子公司委托直销点,有种子企业授权代理点,也有种子商贩批发点。这些销售点,什么种子赚钱就经销什么,稻种品种多,供应混乱。南方有一个县,水稻主导品种超过300个。水稻品种杂,造成标准化育秧困难,直接影响到机插推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