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郊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郊区农村经济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农经统计年度报表汇总显示,2011年郊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497.4亿元,同比增长4%;农民人均劳动所得13101元,同比增长9.7%;农村集体资产总额4116.6亿元,同比增长19.3%;农村集体所有者权益1568.3亿元,同比增长13.8%。
一、2011年郊区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4%(可比口径增长9.1%),第三产业收入增长速度最高(增10.9%),6个经营层次私营企业收入所占比重最大(占38%)
2011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497.4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336.9亿元,同比增长3.9%。(备注:顺义区海斯特、摩比斯、平谷区马坊工业区均由于企业性质改变不再归属农经报表统计范围,2010年的收入分别为28.5亿元、163.8亿元和8.1亿元。若剔除该因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增长9.1%。)
从产业看,2011年,郊区第一产业收入实现247.3亿元,同比增长7.2%;第二产业收入1808亿元,下降4.1%;第三产业收入2281.6亿元,增长10.9%。第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例为5.7:41.7:52.6,比上年的5.5:45.2:49.3相比,第一产业收入比例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收入比例下降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例上升3.3个百分点。
从经营层次看,2011年,乡组织主营业务收入16.7亿元,同比上升3.1%;村组织主营业务收入66.8亿元,增长5.4%;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11.7亿元,增长4.6%;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90.2亿元,下降10.4%;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50.1亿元,增长3.8%;农户家庭经济收入1401.4亿元,增长7%。乡组织、村组织、乡企业、村企业、私营企业、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占郊区农村经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4%、1.5%、21%、6.7%、38%、32.4%。
从三大功能区看,2011年,城市功能拓展区主营业务收入1426.8亿元,同比增长10.2%;城市发展新区2069.1亿元,下降1.4%;生态涵养发展区841亿元,增长7.7%。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保护区主营业务收入占郊区农村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2.9%、47.7%和19.4%。
从14区县看,朝阳区主营业务收入数额最高,达942亿元,占郊区农村主营业务收入的21.7%。怀柔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由上年的260.1亿元上升为293.6亿元,增长12.9%。此外,丰台、海淀、密云、延庆、昌平5区县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均超过了10%。
(二)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增长9.7%,农民从第一、二产业获取所得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得比重提高到61.5%
2011年,郊区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为13101元,同比增长9.7%。
从三大功能区看,2011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为1827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9.5%;城市发展新区为12413元,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94.7%。生态涵养发展区为12017元,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91.7%。生态涵养发展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差距为6253元,与上年(差距为6090元)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14区县看,石景山区农民人均劳动所得最高,达2402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3.4%;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增速超过10%的区县有7个。其中,密云县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增幅最快,达13.4%。
从产业和行业看,2011年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获取的所得为2333元,占农民人均劳动所得额的17.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获取所得2710元,所占比例为20.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获取所得8058元,所占比例为61.5%,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十大行业中,从服务业获取的人均劳动所得最多,为3375元,占农民人均劳动所得额的25.8%。
(三)农村集体资产增长19.3%,所有者权益增长13.8%,乡镇级增长速度高于村级
2011年,郊区农村集体资产达到4116.6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乡级集体资产1849.6亿元,同比增加373.5亿元,增长25.3%(乡组织增45%,乡企业增18.5%),占农村集体资产的44.9%(乡组织占13.4%,乡企业占31.5%),贡献率为56.1%;村级集体资产2267亿元,同比增加292.1亿元,增长14.8%(村组织增17.9%,村企业增4%),所占比例为55.1%(村组织占43.8%,乡企业占11.3%),贡献率为43.9%。
郊区农村集体所有者权益达到1568.3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乡级集体所有者权益523亿元,同比增加75.7亿元,增长16.9%(乡组织增13.5%,乡企业增18%),占农村集体所有者权益的33.3%(乡组织占7.6%,乡企业占25.8%),贡献率为39.7%;村级集体所有者权益1045.3亿元,同比增加114.9亿元,增长12.4%(村组织增15.2%,村企业增-3.3%),所占比例为66.7%(村组织占57.8%,乡企业占8.9%),贡献率为60.3%。
(四)劳动力就业率同比持平,就业岗位继续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2011年,郊区农村参加分配的劳动力为186.9万人,其中,已就业劳动力174.9万人,占全部劳动力的93.6%,同比持平。郊区农村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48.6万人,占已就业劳动力的27.8%,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从事二产的劳动力有39.2万人,占22.4%,同比降低0.1个百分点;从事三产的劳动力有87.1万人,占49.8%,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郊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会计核算单位数同比减少768个,其中乡、村、私营企业减少766个
2011年会计核算单位数同比减少768个,其中乡、村和私营企业减少766个,占99.7%。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土储、拆迁导致企业个数减少,如朝阳区土地储备涉及到41个村,大兴区拆迁也影响到为数不少的村;二是关停、倒闭、迁出导致企业个数减少,如门头沟区的棚户区改造使得部分企业迁出;三是有些企业所属性质发生变化不再属于农经统计范畴,如顺义区仁和镇现代海斯特钢材有限公司和现代摩比斯有限公司以及平谷区马坊镇的马坊开发区;四是因改扩建暂时停业。
(六)资不抵债村组织减少18个,收不抵支村组织增加155个
2011年资不抵债的村有233个,同比减少18个,减少7.2%,占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数的5.8%,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区县看,资不抵债村比重超过10%的有昌平和朝阳;位于5%-10%之间的有通州、怀柔、房山和大兴;5%以下的有门头沟、顺义、海淀、平谷、延庆、密云、丰台和石景山。
2011年收不抵支的村组织1978个,同比增加155个,增长8.5%,占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数的49.6%,同比上升了3.9个百分点。从区县看,收不抵支村比重超过60%的有昌平、门头沟、怀柔、延庆和平谷;位于40%-60%之间的有房山、通州、朝阳和密云;位于20%-40%之间的有大兴、丰台和顺义;20%以下的有石景山和海淀。
二、2011年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特点
(一)现代农业促进了郊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郊区农村将当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产品向优质化、精品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如延庆县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规模达到1.5万亩,并通过完善物流体制,实现了设施农业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提升了设施农业的综合效益。昌平区大力发展百合花产业,已采收切花478万只,百合种球500万粒,年产值达6000万元;累计建设草莓日光温室1万栋,投入生产的有8000栋,年产量突破1000万公斤,产值达2.5亿元。通州区建设了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提升了郊区的种业发展水平,还利用筹办第十八届国际食用菌大会的契机,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二)民俗旅游逐步向高水平方向发展转变
郊区县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旅游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具有生态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怀柔区依托沟域经济,来发展旅游,打造了夜渤海、栗花沟、长城国际文化村、雁栖镇不夜谷、九渡河水长城、琉璃庙白河湾、汤河口银河谷、喇叭沟门白桦林等一些列精品旅游线路。延庆县则形成了春有杏花、夏季避暑、金秋采摘、冬季戏雪,一年四季季季精彩的良好发展局面。平谷区推进十八湾沟域项目建设,并重点推进沟域内的玻璃台、灵芝谷等景区项目,以国际桃花音乐节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民俗旅游和观光采摘活动。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数量超过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7年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郊区加大工作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72个(平均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1.2个合作社),其中:种植业2783个,养殖业1511个,农产品加工、贮藏、销售139个,其他339个。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达到39.7亿元,正式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成员总数为22.6万名,辐射带动农户达到43.9万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总数的近70%。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合作社的规范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产权结构日益明晰、分配制度日益规范、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决策趋于民主。合作社还积极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成为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外,合作社还注重产业融合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合作社间的联合以及内部的资金互助机制也不断创新,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也逐步增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也不断完善。
(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市化建设助推集体总资产和净资产大幅增加
农村集体总资产和净资产实现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各区县积极推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加强集体资产运营,集体资产规模实现较大增长。2011年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3635个,对多数改制村来说,改制后的资产较改制前均有所增加。二是积极探索实现集体资产保本增值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资产经营方式实现多样化。三是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形成了大量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四是随着郊区尤其是近郊城市化步伐加快,国家基本建设和土地储备征用集体土地,使得集体土地征收收入大量增加。
三、需要加强的工作
(一)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近年来,北京郊区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在拓展农业的社会生活服务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它们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某些地区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部分设施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不高,经营观念落后;设施农业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等。因此要坚持扩大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与提升设施水平并重,促进大棚向温室的转化升级;要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打造唯一性特色性品牌;要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产销对接、银农合作等多种措施,来扶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虽然2011年郊区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实现了9.7%的增速,但也应注意到,部分地区和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存在增收基础不稳固、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郊区农村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也在进一步拉大,同一地区、同一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民家庭之间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比较严重。2011年郊区人均劳动所得最高的石景山区达24023元,最低的房山区只有9298元,二者相差1.6倍;人均劳动所得最高的朝阳区南磨房乡达37198元,最低的房山区蒲洼乡只有3323元,二者相差10.2倍;人均劳动所得最高的石景山区麻峪村达61947元,最低的房山区河北镇他窖村只有1489元,二者相差40.6倍。因此,采取多项措施保持农民稳定增加收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今后一定时期各级政府需要用宏观手段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通过发展郊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一要引导有需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对有创业需求的劳动力,要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二要逐步扩大政府公益岗位数量,要推广延庆县建立生态环境养护合作社的经验,建立健全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环境保护等长效管护机制,通过政府出资、农民出劳的办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二,要建立“共同致富行动计划”长效机制,确保相对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郊区农村共同富裕。
(三)农村集体经营层次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任务艰巨
2000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占郊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58.6%;2005年下降为42.1%;2010年下降为32.3%,2011年下降为31.7%。由此看出,10多年来,郊区农村集体经济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下降了26.9个百分点,且还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农村集体经济比重日益下降、发展缓慢的现状应引起关注。各级政府应在稳定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有条件发展集体企业的村,应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和提供服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能解决农民当地就业问题,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四)农村集体资产经济效益较低,需要逐步探索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
随着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集体资产总量持续快速增加,大量集体资产由原来的实物形态转变为货币资金,资金流量大,资产流失风险高,监管任务重,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398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2011年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的有583个,其中有233个超过了100%,存在资不抵债状况。另外,2011年农村集体利润总额仅为69.8亿元,总资产利润率仅为1.7%,低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由此可以看出这些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经营效益比较低,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机制;二是要加强资本运做,探索资产保值增值新途径。大兴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征占地留地安置补偿、联村入股建标准厂房、集体积累购置商业设施、委托理财经营运作、深度挖潜资源增收等多种经营方式。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