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核定该县贫困村为39个,贫困人口15万多人(按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标准统计)。由于地处大石山区,交通信息闭塞,群众生产观念落后,习惯以种植玉米、木薯、甘蔗等传统作物为主,产业单一,效益较低,增收困难。如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既是马山贫困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马山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为此,在上级扶贫等部门的精心帮助指导下,马山县经过试点探索,因地制宜,把百香果种植和深加工作为该县贫困村产业化扶贫开发的示范项目并予以强力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贫困县“请”来了好项目
2010年,我市把百香果产业列为扶贫产业开发项目之一,计划5年内发展8万亩,其中马山发展种植2万亩。当年,马山县就在乔利乡兴科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建设南宁市百香果示范基地150亩。项目实施不到一年,示范点共收获百香果30多万斤,总收入30万多元,并安排贫困农户务工3000多个工日,总计付给务工报酬15万元,户均1500元,同时每户分红350元,免费培训农户200多人次。
2011年6月,乔利乡兴科村“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经过严格的考核验收,顺利地被自治区扶贫办纳入“十二五”期间的“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这是我市目前唯一的自治区“十百千”扶贫示范工程。自治区扶贫办将连续5年每年安排300万元,加上市扶贫办安排的配套资金120万元,在兴科村和毗邻的三乐村、兴华村发展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3000亩,形成一条沿红水河的百香果产业开发示范长廊。该项目采用“异地产业扶贫”方式,覆盖全县39个贫困村1500户贫困农户,每年纯收入(含参加务工及固定分红)达1500元以上。目前,公司已完成土地租赁3100亩,种植百香果350亩。
据了解,该示范项目所采取的“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异地产业扶贫”方式,主要通过扶贫龙头企业让利分红带动发展,由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2000至3000元/户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与扶贫龙头企业合作对项目进行统一连片开发。企业负责经营管理,负责按股金的23%给予农户固定分红,连续分红5年,同时负责连续3年向相应的贫困村提供相当于财政扶贫资金总价值的百香果种苗,在贫困村扩大发展种植百香果,另外还负责保价回收全县种植的百香果。
多方扶持 产业长足发展
好的项目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马山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倾斜扶持,每年县一级财政拨出一定的百香果发展工作经费。并成立项目技术指导组,聘请广西农科院园艺所所长、博士、副研究员罗瑞鸿任组长,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指导,确保百香果种植取得成功。2011年马山县在兴科村举办了11期百香果种植技术培训班,各乡镇扶贫助理、贫困村村干部、屯长和种植能人共2280人参加培训,所有参训人员都能够掌握从立杆拉线搭架、种植管理及收果贮藏加工技术,为全县推广种植打下基础。
通过示范基地带动,马山县百香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了解,如今每年示范基地都会向全县39个贫困村免费提供果苗39万株,连续提供3年计117万株折款351万元。同时免费为种植户培训,使农户扩大种植规模,争取全县的百香果产业项目发展到20000亩,覆盖10000个贫困户,使百香果成为马山县贫困农户的稳定增收项目,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步伐。
此外,马山县通过整合资源,将贴息贷款、互助资金试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与产业项目紧密结合,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延长产业链 保证稳产稳收
2011年10月10日,县政府与广西香果人家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百香果加工厂项目的签约。马山百香果加工厂项目由广西香果人家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地位于马山县百龙滩工业园区,总投资2500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后,主要加工百香果带籽原浆、百香果去籽原浆、百香果浓缩汁、百香果酒、百香果醋、百香果籽油、百香果系列饮品等。计划年创税收500万元以上,可解决300人就业,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打造特色品牌是提升项目质量的关键。政府投入资金,引导实施只是基础,项目的发展是长期的。如何确保百香果项目在价格涨跌、供求俏滞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发展壮大,成为项目管理部门和实施者共同创新的目标。目前,马山县正形成百香果种植协会或互助组,采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避开零星分散种植模式的各种弱点。通过打造百香果特色品牌,延长百香果产业链,建立深加工工厂,增加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综合效益,依靠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继续坚持“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异地产业扶贫”方式,解决好马山县大石山区有生产意愿和劳动能力但缺乏土地、资金、技术的贫困群众难以长期稳定增收的问题。
百香果作为贫困村产业开发示范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建立了稳定新兴产业,但与新一轮扶贫开发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贫困村农民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抗风险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求稳思想较重的现状,由扶贫部门引导农民去认识市场,让群众自觉根据自身技能、资金自筹能力和盈亏承受能力来参与到项目实施中来,更有较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在“十二五”期间,科学规划好并大力发展好百香果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实现兴农富民强县目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