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了病,半小时内能就医。”这是贵州省大方县政府给农民的承诺,也是对口帮扶大方的农工民主党开展“同心助医”工程的目标。如今,这个美好的愿望正逐渐成为现实。
大方地处风景如画的黔西山区,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生病求医往往要穿越几百里山路。“解决这个难题,一要有服务能力强的村卫生室,二要有技术水平高的乡村医生。”农工民主党社会服务部部长刘俊杰率队在大方进行过多次调研。2010年,农工党启动了“同心助医”工程,帮助大方县推动医改的进行。
为了留住医生:提高待遇,竞聘上岗
65岁的万兴荣是大方县头塘村的“赤脚医生”,说起今年初的退休,她满脸遗憾:做了35年的村医,拿了一辈子只够糊口的工资,眼看去年工资提高了一倍,还没享受几个月,就退下来了。
万兴荣提到的涨了一倍的工资只是基本工资,去年起大方县开始实施乡村医生绩效工资,按工作量拿钱,多劳多得。头塘村卫生所的医生郭步娟说,以前每个月最多挣1000元,现在2000元都不止。
体会深刻的还有六龙镇卫生院的院长冯蕾:“2010年之前,镇卫生院已经连续十年没招过医生,2010年和2011两年就招到了18人。”冯院长笑得很开心。
大方县卫生局局长杨尔仲介绍,这两年全县共招聘基层医疗人员350人,比过去20年招的人员总数还多。
有了人,技术也要过关。农工党发挥医疗卫生界知识分子众多的优势,组织各地的专家学者到大方开展基层医疗工作者培训。至今全县已培训乡村两级医疗工作人员1281人次。
为了留住病人:改善环境,升级设备
罗彬去年通过竞聘上岗当上了理化乡卫生院的副院长,今年刚满30岁的他毕业后就到大方县乡镇卫生院工作,从医6年,辗转3所卫生院,罗彬亲见了近两年卫生院的巨大变化。
“以前的卫生院是一排普通的平房,由于房间不够用,有限的几个病房住满了人,明知不利于病人康复,医生也无可奈何。最要紧的是,医疗设备大都陈旧落后,附近的村民生了病,哪怕走远路到县城,也不愿到乡卫生院。”
记者看到,如今的理化乡卫生院,一座四层的白楼气派地矗立着,楼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花园。走进院门,一股淡淡的消毒水的味道迎面而来,门诊外排队看病的病人坐在休息椅上等候。门诊王医生说,自从搬进新卫生院,来看病的人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不只乡卫生院,就连村卫生所都建起了二层小白楼,取药室、输液室、门诊室、公共卫生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据统计,近年来农工党“同心助医”工程和县政府共投资近4000万元,新建了34所乡镇卫生院和332所村卫生室,已经基本实现了一村一个卫生所,一乡一个卫生院。
为了减少恶疾:驱车下乡,定期走访
在山区发展医疗事业,交通是不可回避的难题,大方的山区公路已基本能够延伸到所有村落,有了救护车,既方便开展紧急病人救护,又方便医护人员下乡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去年开始,农工党陆续为大方的28个乡镇卫生院每院捐赠了一辆医疗救护车。罗彬说:“自从救护车到了卫生院,就没闲下来。除了救助紧急病人,平时就用来下乡为村民们做体检。”
理化乡有5万人口,大都散居山区,一个村子跨越两个以上山头的情况很普遍。以前,就靠村里的赤脚医生给村民们打打疫苗。救护车到位后,卫生院制定了公共卫生服务计划,每月到一个村,除了给村民们进行体检,还要讲授卫生保健知识、常见病的预防等。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