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让积淀深厚的南宫文化绽放光彩
时间:2012-10-12 10:50:58来源:河北省南宫市委书记 作者:赵增华
   南宫有着2200多年建县史,有着生机勃发的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独具特色的书法文化、底蕴深厚的京戏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与时俱进地传承南宫文化,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南宫人的历史责任。在向文化强省进军的征程中,南宫将抢抓机遇,借势而为,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富裕南宫、和谐南宫、魅力南宫建设。
   弘扬红色文化。南宫是革命老区,有着“冀南红都”美誉。抗战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徐向前、宋任穷等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南宫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等一批革命旧址。始建于1946年的冀南烈士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传承和发展好红色文化,南宫将着力加大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外延的挖掘和研究,筹建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纪念广场及纪念馆,修缮冀南军区旧址、冀鲁豫边区省委旧址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旧址,并通过资源整合,使这些红色景点连成线、形成片,最终打造南宫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提升民间文化。南宫民间文化艺术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有龙灯、狮子、高跷、彩车、旱船、抬花轿、太极剑等30余种形式,从业队伍达130余支25000余人,遍及全市三分之二的乡村,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宫将尽快建立民间艺术保护传承机制,对民族民间文化给予重点保护和抢救,积极发现和培育传承人。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定期开展民间艺术大汇演活动,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对有基础、前景好的民艺形式和团体组织,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鼓励他们组队建团、打造品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做强书法文化。以“南宫县学记”碑为代表的“南宫体”书法,系晚清重臣曾国藩四弟子之一张裕钊所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受到国内书法爱好者推崇,而且吸引了大批日本、韩国书法界人士来南宫“临摹”。受其影响,南宫书法爱好者遍布城乡,仅省级以上书法家协会会员就多达40多人。为此,南宫确立了做大做强“南宫体”书法文化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南宫体”书法艺术产业发展纲要》。具体措施有: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力争将“南宫体”书法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南宫体”书法艺术底蕴和张裕钊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建设“南宫碑体”书法艺术展销中心;加强书法人才发掘和培养,为“南宫体”书法发扬传承夯实基础。
   传承京剧文化。南宫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的故乡,其子尚长荣是中国戏曲家协会主席。南宫京剧文化氛围浓厚,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南宫曲艺家协会拥有16家注册京剧团,民间京剧票友组织更是不计其数。南宫将大力发展南宫京剧文化,积极组织戏曲团体外出演出,并定期邀请知名戏曲家和团体前来演出交流,同时加快建设尚小云大剧院,力促电视剧《尚小云》尽快投拍。
   用好姓氏文化。三千多年前,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括助周文王兴国灭纣,统一天下。西汉时,刘邦置南宫县,因南宫括曾封邑于此,便以其复姓南宫二字用于县名,因此南宫成为有史记载的南宫姓氏最早发源地。韩国首尔的南宫氏宗亲联谊会,成员达30多万人,每年都组织南宫姓人士来南宫拜祖,形成了南宫独特的姓氏文化。南宫将在充分保护南宫姓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南宫姓氏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寻根南宫”对外宣传体系以及海内外南宫氏联谊体系,着力打造南宫姓氏文化的品牌和基地,通过姓氏文化的推广,努力提高南宫知名度和影响力。(作者:河北省南宫市委书记 赵增华)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