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年跨越发展呈现新形象
时间:2012-11-01 11:45:54来源:作者:高天流云
10年跨越发展,10年沧桑巨变。10年来广袤农村的巨大变化,与党中央始终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与时俱进地完善农村政策体系密不可分。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了日益完整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框架体系,为农村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更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田野劲吹反哺风
  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连发9个聚焦“三农”的1号文件,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
  金秋时节,黑土地上处处透着丰收的气息。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镇和平村二屯农民王明家的房前屋后都堆满了金黄的玉米,谈起今年的收成,王明乐得合不上嘴。“虽然干旱少雨,但我的亩产还是达到了 2000斤。能有这样的好收成,都是国家政策给力,咱农民现在不仅种粮不交税,而且还能享受到各种补贴,这地真是越种越顺心了。”
  老王的这份顺心,在10年前很难想象。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样的呼声不绝于耳。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无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最大的牵挂。
  2004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中国农村发展掀开新的一页
  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连续发出9个聚焦“三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支农力度之大、强农措施之强、惠农政策覆盖之广,前 所未有。十八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这足见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视,明确了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党 和政府全部工作中所处的地位。
  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与此同时,国家同步推进乡镇机构、县乡 财政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农产品市场化等配套改革,一系列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大大缓解,开启了农民休养生息新时代。
  在少取或不取的同时,国家又不断加大对农民多予的力度,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相继实施,补贴资金规模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10年累计安排7631亿元。
  反哺春风劲吹,“三农”发展再迎黄金期。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九连增”。更为可喜的是,农民收入也同步实现了多年连续 快速增长。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十八大代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 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
  更优先:公共财政倾向农村,各项短板加速补齐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从2003年的2144.2亿元增加到今年的超过1.2万亿元,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照耀农村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曾是我国农村最为突出的短板。十六大以来,通过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工农城乡利益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事情农民 办的传统理念和制度安排,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10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从2003年的2144.2亿元增加到今年的超过1.2万亿 元,农村社会事业短板加速补齐。
  告别高氟水,喝上放心水,山西临汾市翼城县神沟村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了。“村里新修了安全饮水工程,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清凌凌的自来水。”农民谢书奎说。
  这是10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缩影。10年间通过大力建设农村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改变的远不只饮水一项
  几千年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一直是农民们心中的梦,随着财政投入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被用于农村,这一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
  上学不再交费。2006年春季,国家免除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4800多万名学生的学杂费;对35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其 中680万名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费补助,2007年春天,“两免一补”政策从西部推广到中东部地区。全国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从中受益。
  养老不再犯愁。2009年,国家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民60岁后从此能享受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2011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 区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今年底,新农保制度将覆盖全国。
  得病不再担忧。2003年,新农合制度试点在全国陆续展开。10年间,新农合制度从低水平起步,逐渐成熟和完善,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7%,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更平等:公民权利有效保障,农民不再矮人一头
  农村普遍开展了8轮以上的村委会选举,98%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直接选举;全国95%的村实现村务公开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城乡居民 按照“四比一”的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规定被修改为“一比一”,即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修改,标志着我国在法律上真正实现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十六大以来,我国把维护和发展农民的公民权利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居民权利同等化的重大要求,努力扩大农民政治上的参与权、经济上的自主权、文化上的共享权,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农民的政治参与权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普遍开展了8轮以上的村委会选举,98%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直接选举,村民参选率达到95%。全国57%的村每年召开1次以上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随着社会生活和公共需求的发展而逐渐充实。全国95%的村实现村务公开,村务公开规范达标村占60%,94%以上的县制订村务公开目录,91%的村建立村务公开栏。
  农民的经济自主权不断增强
  土地物权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权利。截至2012年8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率达到79%,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证率达到74%,宅基地使用权发证率达到72%。
  2003年我国废止了城市收容遣送条例,着手消除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束缚,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2006年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 题的文件,对做好农民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近年来,农民工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工资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月均工资达到2049元。
  农民的文化共享权不断夯实
  十六大以来,各地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农家书屋已建成60 万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如今,广大农民也能像市民们一样过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