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土地供不应求系中国经济发展矛盾的根源
时间:2013-03-18 09:03:35来源:作者:易欣

  近年来,土地供不应求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加速时期,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如果无有效措施缓解土地供不应求状况,各种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蔡继明对此表示,土地供不应求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根源。

  他认为,土地供不应求推动高房价,高房价已经成为民生三大问题之首。而强拆和“被上楼”事例时有发生,拆旧建新的补偿标准偏低,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资产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等问题的出现,正是土地供不应求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强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过程中制造的大量社会矛盾。

  除此之外,蔡教授还指出土地供不应求导致大量良田被占,将会危及粮食安全,并且对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制约因素。以河南省为例,每年批给的新增建设用地为25万亩左右,而根据河南自身的建设规划,其每年土地指标缺口在50万亩以上。2012年末,广受关注的周口市“平坟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地短缺。

  基于这样的现实,蔡继明建议,应加快对未开发土地的有效利用,并强调了改革未利用土地的模式与体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目前盐碱滩涂沙漠地改造和低丘缓坡地开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已有一定的开发基础。

  而在变未利用土地为可利用土地的过程中,蔡继明强调要除了按照“谁开发,谁获益”的原则出台激励政策之外,由于可改造的未利用土地的分布不平衡,建议试点跨省“占补平衡”。他认为,从当前的情况看,跨省“占补平衡”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全国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已实现省以下垂直管理,只要政策设计严密、制度完善,土地指标的跨省域调用,各级土地管理机构一定能管实、管好。其次,多年来,省内跨区域的“占补平衡”,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为跨省“占补平衡”的实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第三,对于未利用土地开发而言,不存在以前禁止跨省“占补平衡”的问题,不会占用耕地和危及粮食安全,相反,由于“开源”而补充大量耕地,拓展了国土利用空间。

  蔡继明对不同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他建议由土地主管部门会同农业、科技、林业及环保部门,就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分布、分类、分级等进行调查和评价,建立未利用地数据库,评价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和潜力,为未利用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

  建议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考虑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的用地计划、用地类型与空间布局,协调好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发展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从未利用地的多用性出发,统筹协调未利用地转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合理确定未利用地开发规模、步骤和区划。

  建议国家土地主管部门会同农业、林业、科技、环保等相关部门,指导成立全国和区域性的土地交易中心,制定改造土地交易规则,并明确要求改造土地实物区块、生态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等均需进入土地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建议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科技、农业、财政、水利、林业等部门,设立未利用土地开发管理办公室,作为宏观管理部门,协调各部门关系,出台综合政策,指导和引导未利用土地开发工作。

  最后他指出要调动省市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严格规范未利用土地改造的准入、过程监督和验收规程。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