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英雄城下第一村
时间:2009-10-28 08:36:4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过客

  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我们最美藏乡行采访组来到了英雄城下的江孜县江孜镇东郊村。千年古村因曾作为第一世班禅大师的休息地而得名,近代抗英斗争又为它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今天,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东郊村伴随江孜“英雄城”的荣光而备受瞩目,在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熏陶下,爱党、爱国、爱家成为东郊村人坚定的信念。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东郊村村民品悟了这句话的真谛。正是有了这翻领悟,才有了东郊村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传奇。

  “后藏粮仓”的美景

  出城约一公里,我们就来到了江孜县江孜镇东郊村。正是金秋时节,村道路两旁的青稞地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正在地里忙着收割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民洛桑告诉我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青稞亩产肯定超过900斤。

  素有“后藏粮仓”美誉的东郊村,几十年前“粮仓”并无存粮,村民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翻开那段尘封的历史,今年已是79岁高龄的米玛次仁老人感慨不已。旧西藏的东郊村,全村人都是庄园主的差巴,每年要给农奴主交付沉重的徭役。村民们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后藏粮仓”成为了贵族阶层享受的“聚宝盆”。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江孜县对农田进行了大面积改造,使全县农业发展有了很大起色,同时开始系统选育新品种,粮食亩产也有了较大提高。“后藏粮仓”的美誉才开始变得名副其实。

  米玛次仁老人介绍,很早,江孜县就有了“东方红”拖拉机和播种机。地区还经常派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到各乡镇为老百姓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随着土壤、耕种方式、品种选育的改变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化肥、除草剂的使用,粮食亩产达到400至500斤。

  上世纪80年代,东郊村所在的年河流域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口号:高产、稳产、优质。如今,后藏地区已把这一口号变成了“优质、高产、稳产”,把提高粮食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粮食亩产也达到了800至1000斤。老百姓再也不愁吃了!

  近几年,江孜县为了保证增加粮食产量,开始实行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经过标准化生产,现在青稞亩产可达1000斤以上。如今,江孜良种覆盖面积达到90%以上,机械化生产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已完全告别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

  江孜镇党委书记班久,指着连片的金黄色青稞地向我们介绍,如今东郊村已全部实行青稞标准化生产,播种、收割全部机械化,科技为东郊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村粮食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东郊村收获粮食443万斤,人均粮食产量超过3000斤,一些种粮大户,每年光靠卖粮就能收入几万元。

  说着这一切,经历了新旧社会的米玛次仁老人感慨万千:旧社会当牛做马但仍然没有顿饱饭,如今靠粮食生产就能发家致富,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酥油飘香的产业

  东郊村是全区第一家成立养牛协会的村庄。

  2004年,东郊村成立了养牛协会,并于2007年正式更名为东郊村养牛合作社。东郊村以合作社为基础,建设了养殖小区,进行科学养牛示范,合作社承担起养牛科技培训,畜产品开发、销售、传递畜产品价格信息等职能。同时,合作社还为创建良种繁育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厂奠定了基础。

  村支书旦增旺加介绍,东郊村参加合作社的共有203户、1218人,占了全村人口的绝大多数,全村养殖优质奶牛2138头。2008年,东郊村靠出售奶渣、酥油、奶牛,合作社成员人均实现现金收入1968元。

  走进东郊村,我们看到,家家养奶牛,户户加工奶制品。对于养牛产业带来的好处,村民们心中都有着自己的一本账。

  在拉巴仓觉家,男主人巴桑掰着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帐,前年政府为农户买牛无偿补贴40%的现金,他家一下买了6头,拿出12亩地种剑舌豌豆、青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料。每头牛日均产奶8公斤,除卖鲜奶外,还能提取酥油和奶渣,现在每公斤酥油能卖36元,奶渣每公斤也能卖到14元,去年他光养牛的纯收入就达3.7万元。他估计,今年养牛纯收入在4万元以上。

  东郊村的名人央拉,是依靠奶渣加工发家致富的女强人。在她家奶渣加工房和晾晒房,我们看到,奶渣加工已小有规模。

  央拉介绍,自从建了奶渣加工房和晾晒房后,加工奶渣再也不受天气的制约,她家的奶渣加工规模也扩大了。央拉现在平均每个月加工300多公斤干奶渣,加工的奶渣品种也由原来的单一品种扩大到甜奶渣、酸奶渣、甜米糟、糌粑糟4个品种,质量提高了,央拉的生意更好了。

  在央拉的账本上,我们看到,今年1至9月份,她靠加工奶渣赚了5万多元。在今年的江孜县达马节上,她一天就卖了7000元钱。对于奶渣的销售,央拉高兴地告诉我们,她现在加工的奶渣根本不愁卖,几乎不用到市场上去,除了客商到她家收购之外,她在拉萨市娘热路市场还有两个固定销售点,销售点的老板定期来她家里拉货。

  东郊村人富了,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东郊村人在市场经济中闯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红旗高扬的村落

  东郊村人富了,更念着党的恩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走进东郊村,家家户户屋顶前都插挂着五星红旗,让人仿佛进入了红色的海洋。

  “这一切都是村民们的自发行为,大家想以此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旦增旺加得意地告诉我们,爱国主义在东郊村是有历史的,最早可追溯到100年前的抗英斗争。

  清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西藏军民在江孜以宗山为中心与英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近代史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从此人们称江孜为英雄城。

  旦增旺加介绍,在那段抵抗外侮的历史中,东郊村人也参加了战斗,很多青年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因为如此,爱国主义精神在东郊村是薪火传承,深入人心。

  屈辱的历史造就了东郊村人发奋图强的信念,新中国的成立,为东郊村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东郊村紧紧跟随新西藏发展的脚步,提高粮食产量,发展特色农业,开展劳务输出,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东郊村变了样。

  在村民拉巴仓觉家,我们看到,漂亮的藏式小楼,院里鲜花盛开,客厅里各色藏式家具和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这一切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有钱人家的别墅,而不是农家小院。

  女主人拉巴仓觉指着自家的藏式阁楼介绍,家里经济好了,去年在国家安居工程的扶持下,花了16万修了这座新居。如今,城里人能享受的,我们也能享受,我们的日子不比你们城里人差。听了她的话,我们都笑了起来。

  旦增旺加介绍,近些年来,东郊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100元,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更是走进了东郊村人的平常生活,全村拥有拖拉机196台,村里一些有钱人家还买了小汽车。

  是啊!如今,“后藏粮仓”里的东郊村人,是真的富了起来。英雄城下的东郊村,已是年楚河畔有名的富裕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