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华西村:依靠科技的华丽转型
时间:2009-10-29 11:39:3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去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华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积极稳妥开辟发展空间,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老典型焕发出新活力。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华西集团年销售收入超 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110名。今年1-9月,可用资金比预计目标增7.19%。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强化一产特色,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调高做强二产,特别重视技改投入和引智引才,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大做优三产,旅游、物流、金融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所占比重大幅上升,总体上做到了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三是产业质态进一步提升。钢铁、纺织等传统制造企业成功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盈利,服务业大幅增长,建筑房产效益有所增加,总体上继续保持一月更比一月好的发展态势。四是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华西村既没有裁减一名员工,也没有削减一分工资。老百姓过上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住有宜居、信有手机、行有好车、路有大道”的幸福生活。罗志军省长充分肯定华西的转型发展,称赞华西是江苏扩大内需的典型。

  华西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主要得益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老书记吴仁宝总结华西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了“两早一好”:早转型、早预见和激励好。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快转多得益,坚持不懈的转型发展成为华西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利器。

  华西村化危为机促进经济转型,突出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他们咬定发展不放松,从现有产业基础和自身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形成三次产业共同发展新格局,构筑经济转型的产业支撑。

  越是外部环境严峻,越要依靠自身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优化。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华西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加强传统产业调整提升、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2009年1-9月,服务业营业额达63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21.39%。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华西充分利用现有的钢铁、纺织工业基础,结合华西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发展了以棉花、煤炭、铁矿石、化工原料为主体的商贸物流业。今年6月,华西煤炭运销公司在原有张家港煤炭运输码头的基础上,又在浙江乍浦租用了一个码头,专门用于煤炭仓储运输,不但满足了华西企业的煤炭需求,而且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高标准大容量建设棉花仓储,与省供销社共建江苏省棉花交易市场,目前仓储量20万吨,年周转量近100万吨,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三,成为国家储备棉基地。利用江阴长江岸线资源,发展化工仓储,今年以来单月利润接近1000万元,年效益达到1.2亿元,人均利润100万元。

  二是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业。“旅游唱好戏、农建保好底、企业创好利、平安靠内需”,华西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产业调整的先行军,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增加旅游景点,优化旅游环境,华西旅游越叫越响。华西旅行社已与国内外1600多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吸引了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华西参观、考察,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开辟特色农业游,设计科技工业游、红色教育游,打造金塔、钟王、鼓王、天安门、幸福园等80多个具有华西特色的旅游景点,融“吃、住、游、娱、购”为一体,旅游业规模逐步壮大。去年全村旅游经营额达到1.42亿元,今年1-9月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0%。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华西加大了“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增加对“ 三农”的投入,加快建设集“生态、观光、科技、绿色”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体系。根据“北有粮仓、南有钱庄、中有天堂”的总体规划,华西把山北1万多亩土地集中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在成为包括“水果、水稻、水产、蔬菜、花木、苗圃、禽畜”等品种的优良培育、生产基地。现代农业既为华西提供了大量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又丰富了华西旅游的内涵。

  华西村化危为机促进经济转型,主要得益于经营方式的转变。他们紧紧抓住经济效益这个“牛鼻子”,不断开辟新的发展领域,持续提升发展水平,从产品经营迈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促进,拓展经济转型的战略空间。

  金融危机以来的情况充分表明,企业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优者更强、劣者更弱,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现象尤为明显。凡是拥有自有品牌的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赢得了发展的新机遇;反之,则步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中,华西始终围绕效益这条主线,从过去单纯的卖产品,到立品牌树形象,投资参股资本经营,企业的内涵不断提升。

  一方面,大力推进品牌经营。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华西人以至诚至信的良好口碑,逐步形成了以“华西村”、“仁宝”为核心的着名品牌。华西人十分珍惜自有品牌效应,自使用伊始就坚持靠实力加以培育,靠创新加以发展,靠诚信加以支持,靠法律加以保护。“华西村”先后获得了江苏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以及国家重点新产品等近百项省级以上殊荣,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连续五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财富创造力和地区示范作用,铸造了不可估量的华西信誉。华钢的Q195系列碳素结构钢产品,由于多年来一直保持质量好、成材率高的良好口碑,被市场誉为“中华牌”,尽管每吨价格高于同类产品200—300元,但依然持续畅销,且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资本经营。为实现到2011年建村50周年华西可用资金达到50亿元的目标,华西依托雄厚的资金实力,突破地域和产业发展的局限,积极发展金融机构,加大投资参股步伐,赚“看不见的钱”。一是加快资本经营平台建设。华西创办的无锡宝信典当有限公司和江苏宝鼎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已扩展到常州、无锡、江阴等地,在沪宁线初步形成连锁经营,在省外也开设了分公司。目前,无锡宝信典当公司年经营额已达到2亿元,有望做成江苏典当担保行业最大的民营公司。为充分发挥集团财务公司的优势,提升专业化的财务服务能力,华西集团今年完成了对中山财务公司的股权收购,并向银监会提交开业申请,华西财务公司即将开业。二是加大股权投资。重点参股银行证券业,华西集团已投资华泰证券、东海证券、江苏银行等机构,目前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以江苏银行为例,华西持有近3亿股,每股成本1.2元,而今年江苏银行增资扩股的股价是每股3.6元,单此一项,华西就获得了2倍的收益,获利7亿元。同时,结合华西的品牌资源,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合作,投资部分高科技产业。比如投资深圳某高科技公司,年收益率达到 16%。保守估计,华西所有参股的投资收益接近20亿元。

  华西村化危为机促进经济转型,靠的是科技创新驱动。他们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借用“外脑”,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从要素驱动为主转向主要靠创新为动力,形成经济转型的科技和人才保障。

  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拉开地区发展差距的时候,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是保持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华西从村办企业发展成为全省十强企业集团,充分证明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力就没有竞争力。华西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增强华西品牌的技术含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各企业设立“技术创新奖”,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华钢从建厂起就提出,作为传统行业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做到低成本与高技术。华钢坚持同类同行企业的低成本战略,不断改进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消耗。通过对废水、废气、废渣等循环综合利用,节约了大量的能源,产生了可观的效益。技改建设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TRT)、污泥球团制造等,每年都为企业产生几千万元的效益。高线加热炉把原来的重油改用高炉煤气后,一年可节约2.2万吨标准煤。企业的检测技术(TCO),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列入 2008年中国钢铁业重大技术成果,为国内首创。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华钢很多数据都在同类企业中处于领先优势,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为企业应对低成本竞争提供了保证。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华西人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依托工业企业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先后创立了“原料运输零费用”、“废物吃干用尽”、“废水梯级利用”、“废气制成增值产品”等20多种循环经济模式,每年节能降耗的增收超亿元,提前达到了国家到2020年节能减排的目标。华西钢铁公司作为该村的环保标兵,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达1亿多元,率先实现了废水“零污染排放”。为促进环境改善,华西一方面坚决淘汰国家限制和禁止的项目,果断关掉了几家化工厂;另一方面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将原分散在各村的20多家企业迁进工业园,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投资4 亿多元购置环保设备,实现中水回用和废水零排放。

  三是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经济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华西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灵活用人观,聘请了数十位外国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家顾问,从国内大型企业吸引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大量“借用外脑”、“发挥外力”,市场化和国际化配置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对发展的支撑作用。

  华西的经济转型,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符合华西实际,是行之有效的经济转型。华西推动经济转型的做法和经验,对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启示之一:要把解放思想的高度落到应对危机、深化改革的实处。华西始终有一种未雨绸缪、超前准备的忧患意识,总是能将困难想在前头、把措施落在实处,把每一次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华西科学把握宏观形势变化,充分利用市场波动,率先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及时调整产业布局,踏踏实实地在“转型升级”上先行一步,努力创造新的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启示之二: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转型路径。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有助于拉长链条、打响品牌、促进集聚的产业和产品,形成若干错位竞争、差别化发展的特色产业,才能承前启后,平稳过渡,顺利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启示之三: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良好的体制环境。必须着力推动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健全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企业制度、政策引导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评价体系,自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启示之四:要把群众得实惠作为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转型,才能充分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在推进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大力增加对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启示之五:要有一个“用心做事”的领导班子引领经济转型。华西经济的成功转型,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政治上信仰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经济上能创业,懂经营,会管理;工作上敬业奉献,争分夺秒,用心做事,是一个充满战斗力的、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能够驾驭各种复杂情况,为华西科学发展、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组织保障。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