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积极推进北京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09-10-29 14:23:4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山人
2006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一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针对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城乡差距又在不断扩大的具体情况,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成效显著。

  一、京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郊区的农业虽然在经济总量上比重不大,但它在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上对首都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郊区农业的目标,有效发挥了北京的科技、资金和市场优势。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节水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设施农业新增4.5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有机果品基地达11.3万亩,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都市型工业,乡镇企业转向内涵式发展,收入、利润的增长速度均达到13%以上。乡村旅游向多类型、广分布、综合性的休闲旅游转变,步入了快速成长期。山区建设思路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使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实际增长8.7%。

  (二)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善

  “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有序启动,农村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生物质燃料等试点进展较快。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治理、户厕改造、街坊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环境整治加快推进,40%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如期完成。

  (三)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中心,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

  农业科技入户直接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8万人次,其中8.3万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课本费。城市教师二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的活动积极开展,公开招聘的2000多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全部到位。农村文化事业对新型农民的宣传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完成了78个村的电视盲点覆盖工程。建立了农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农民参合率已达到86.9%,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40万人。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增添新活力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总面积的45%;203个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正在实施的有5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103个,加入农户达26.4万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44%。农村综合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农村水务、道路等公共事业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新增农民就业1.475万多人。强化了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补助直接到村。

  (五)农村民主法制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在郊区广泛开展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有28个乡镇、641个村受到表彰。建立了农村法律服务室,开展农村法律服务体系试点和法律援助服务试点工作,使农村民事调解成功率达到90%。农村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二、北京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2006年京郊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成效显著,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大力推进的结果。

  (一)市级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政府职能部门开始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完善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机制,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投资建设、就业保障、文教卫生等多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了城市优质要素向农村加快流动,社会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向农村倾斜,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格局已经初步建立。特别是近几年,北京市政府投资的增量主要投向远郊区县。专门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确保“资金随着机制走,资金随着项目走,资金随着管理走”。把农村的公益性管理费用纳入市财政支持范围,市里为每一个村提供经费补助,对2000余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每个村给15万元,其他村每个村给8万元,并且规定这笔资金不能在乡镇一级停留,要直接拨付到村,切实让农村基层来使用。通过形成职责明确、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使大家有了共同的项目平台,初步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战、投入分散、年年投资但效果不明显的局面,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坚持试点先行、规划先行

  在全市近4000个行政村中,选择了80个经济基础中等的村作为试点村。这些村分布在近郊、平原、山区等不同区位,产业结构各有侧重,人口规模差异明显,在郊区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与此同时,各区县也根据实际,确定了一批区县级试点村。市区两级把试点村作为平台,实施政策集成、要素整合,通过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检验政策效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有效途径。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规划,防止重复建设。逐村编制村庄规划,并将规划审批权下放到区县人民政府。规划设计费用由市财政承担。

  三、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以创新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新”,就“新”在城乡互动、城乡和谐上。当前,市委、市政府刚刚召开了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认真传达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北京郊区的具体实际,部署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使北京的新农村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一)突出重点,培育产业

  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是要通过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为北京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之“新”,也新在要让农民转变过去的生产方式,拥有更多的工资性收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按照首都经济发展要求,盘活农村各类存量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支持有利于本地劳动力转移和优势发挥的产业,同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和农民就业基地。

  (二)把握难点,调动主体

  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正确处理政府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要围绕农民的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的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的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针对农村特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三)抓住关键点,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农民成为创造财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

  1.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积极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标准,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研究建立健全“实物补偿”、“留地安置”制度,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二三产业、安置农民就业留出发展空间。

  2.积极推进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北京的新农村建设必须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对具备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向,积极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已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健全运行机制,完善企业制度,保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优化集体资产资源配置,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