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讯 现在,走进灵山县广大农村,扑面而来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新风新事,感人至深的是农家院里农民身上的巨大变化。
信息快餐饱口福
现代科技正悄悄地改变着灵山农民的生活,农民学会了用信息规划产业结构,用优良品种保证产品质量,用特色抢占市场先机。佛子镇青年农民袁广凯高兴地说:“过去土法养猪,规模小,市场不熟悉,只能碰运气。我参加了科技培训后,信息灵了,市场广了,养的十多头母猪,头头成了提款机。”
那隆镇灵二村村民骆佐兴做梦也没想到,通过互联网,他今年的果苗生意做得又大又好。他在乡村电子信息馆轻点鼠标,发出供货信息,客户便陆续涌来,大大省去了往年出差联系业务,来往奔波送货、收款之苦。仅今春一季,通过互联网他共售出荔枝、龙眼果苗7万株,获利4万多元。
农家日历变了“脸”
眼下,在该县广大农户家中,原先常见的“明星挂历”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农事台历、科技台历。台历上除了种植养殖的技术知识外,农民们还在上面记满了有关农事的歌谣、谚语、生活常识。什么时候该下种、剪枝,哪天该打药、防治病虫害,哪天该追肥、施多少,都写得清清楚楚,摆在桌上一看就明白,农民们亲切称之为“活宝书”。
不见炊烟闻饭香
“照明不用电,烧饭不熏烟,圈厕无粪便,施肥不花钱,沼气真是好,生活大改善。”这是眼下灵山县农家的流行语。
曾几何时,“农家造饭忙,炊烟熏断肠,畜禽养满圈,粪水满庭院”成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为尽快破解这一难题,实现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目标,近年来,灵山县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将沼气建设与改厕、改圈、改厨融为一体。农户过上了“用沼气烧饭、照明,用沼肥培树种菜”的时尚生活。以沼气利用开发为纽带,广大农户在庭院里积极发展“畜—沼—果菜”生态农业模式,小小的农家院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绿色农业生态链。
10元医保管一年
该县从2005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无不为此拍手叫好,他们说现在也可像机关单位人员、城镇居民一样持证看病了,再也不用为医疗费没处报销发愁了。过去在该县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了农民绕不开的怪圈。农民怕生病,往往是“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而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行后,农民每年只要交上10元钱,看病就能管一年,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
今年全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到80万人,参合率近8成。日前,该县被评为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