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创造性地提出"一城十镇百村"战略,通过大建设、大移民,把原有的镇村逐步整合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中心城区、区域辐射较强的10个集镇、生态畜牧产业支撑的100个新村,并从"五个一体化"入手,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举的成功实践被来自北京的"三农"专家称为"平鲁模式"。近日,笔者在平鲁农村了解到许多从来没有过的新奇稀罕事,也被当地群众称为日怪事儿,这些看似寻常的怪事儿,折射出的是平鲁生动活泼、和谐富裕的新农村画卷。
一怪:三天不回家门改
"在娘家没住半个月,回来就找不着家门了!"平鲁区双碾乡大有坪移民新村牛二媳妇提起这事就由不住笑。她走的时候还是从上井沟村步行了10多里地上的车,从四川回来,公交车就把她拉到了大有坪,虽说早知道上井沟全村要往这里搬,可咋能说风就是雨呢?下了车,傻了眼,都是一水的红顶大砖房。"灰货"牛二又藏着不出来,故意耍笑她。堂堂女主人,愣是叫别人领着找家门,让满村人看了笑话。于是村里人夸张地编出串话:你说奇怪不奇怪,三天不回家门改。不怨媳妇记性赖,是咱农村变化快。
说到这个"快"字,平鲁区平均每年有50个像上井沟这样的偏僻山村在消失,每年有1万多人从这些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山庄窝铺移出来,搬进县城、集镇和新村。整个工程统一由政府规划建设,每迁出一口给3000元住房补助。这待遇,谁不抢着住新居?
二怪:种树顶住种钱快
种树也能闹大钱,谁信?请看何祥、何福弟兄俩--四年前他们和全村的20多户人从水头乡炭窑背村迁到北坪移民新村,土地也退耕还了林。起初也为下一步做啥愁坏了,可如今这二位在明旺林木专业合作社干得那叫个欢--每人每年光种树就是4万块钱的收入。何氏兄弟算了一笔账:"收入比以前翻了5倍多,嘿嘿!这营生不赖,足顶住种钱来得快哩!"
看来古话没错,人挪活,树挪死。合作社老板郭有明说,他这个社里的五、六十号社员都是来自各个移民村的,因为种树这营生也不是太高科技,不论男女老弱都行。平均日工资每人最低60块钱,像平鲁的工程多,每年最少也能干8个月。记者在平鲁区林业局了解到,近年来平鲁区每年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约1个亿,而且逐年加大,比如今年就是2个亿,都通过退耕还林、育苗、栽植、浇水、管护等,又全部返回到农民手中。像郭有明这样的林木专业合作社在平鲁有45个,拉动移民6000多人。
三怪:天鹅不请自己来
过去被称作"平地有沙皆走石,荒边无树鸟无窝"的平鲁,这两年却频频有天鹅来造访,你说怪不怪?
平鲁区林业局长高元官指着木瓜界梁上的一片林地说:"这个地方就年年来,成群的,去年咱《朔州日报》登过;二铺梁上,人们也经常见。"他说,建设生态文明,眼前来说是咱农民增收的摇钱树,长远就是咱全社会的绿色银行。近年来,平鲁区平均每年以10万亩的造林速度向前推进,加之移民并村、封山禁牧等自然修复,平鲁大地那是秃岭随心翻碧浪,荒原着意化林涛。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境内许多国家级的野生保护动物不请自来。记者问他:"现在有多少种类?"老高眨巴着眼睛说:"这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保不住哪天又出个啥怪兽哩。"好一个林业局长!叫不来动物名儿也不能这样啊。高元官表示,回去后马上着手建立野生动物档案。
四怪:蔬菜四季摘不败
平鲁这块高寒干旱地,居然一年四季都能种菜--这要搁在以前,比狗头上长出个牛角角还日怪哩。这一"怪"也与移民有关。
3年前,高世尧所在的曹庄村搬迁到安太堡移民新村,他现在的工作是每天伺弄着一个大棚,浇浇水、苫苫帘,然后再把产下的时令蔬菜运到城里卖了,每年收入1.5万元。新村新镇建起来,边远处的农民搬进来,白堂乡的干部就琢磨着怎样让他们富起来,年轻人都安排到了周边的企业,剩下的呢?于是乡里就试着搞蔬菜大棚。每搞1个大棚乡里补贴1万元,乡政府每年再出3万块钱从河北请来技师,手把手地教。这一试不要紧,不但试出了移民的一条新出路,还给平鲁试出个新产业。
现在村里已发展起特色蔬菜大棚70多座,省委书记张宝顺尝了这里的西红柿后也连称质地上乘。离该村一步之遥的平朔露天矿,也照此在覆恳土地上陆续建起了许多这样的大棚,尝试安置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现在这里面西红柿、黄瓜、蘑菇、西葫芦、青椒等十五六个品种也是四季不断。
五怪:媳妇不如猪可爱
最近,水头村的杜三媳妇很不平,并且扬言,照此下去就让老公跟野猪结婚去!原因是她坐月子的时候老公也没伺候过,可家里的野猪产仔却勾的杜三搬上铺盖住到了猪圈里。这咋说哇一个大活人不如个猪金贵?虽说乡干部讲这个故事多少有点演绎,可也难掩平鲁风起云涌的养殖热潮。
移民搬迁后,区委、区政府鼓励农民利用留下的村庄旧址,建设围栏式股份制牧场和养殖场,并且每建一个牧场区里补贴50万元,对养殖也给予相当可观的补贴。在这些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平鲁农民争相发展畜牧。如今,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主导产业,全区已养羊47万只、牛21471头、鸡29万只,年产禽蛋4200吨、羊毛1000吨、肉1万吨。杜三也抓住机遇养起了野猪,如今已发展到808头。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像杜三这样的特种养殖也是雨后春笋,梅花鹿场、小香猪场、驼鸟厂、土鸡厂等相继在平鲁各地冒了出来。
六怪:娃娃念书全包派
"上学难"本是农村"四大难"之首,可平鲁的农村小学生如今却一步跨进了天堂。不但享受一流的教育硬件,连"吃、穿、住、行"都不用花家里的一分钱,政府全包。
平鲁区为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撤销原有240多个农村小学教学点,投资7000多万在全区12个乡镇,每乡按照教育部1类标准建起一所全新的寄宿制小学,把全区共3600多名农村小学生集中到这12个学校。学生在享受"两免一补"的同时,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餐、校服、被褥、洗刷用具,节假日回家返校由校车统一接送。许多回流的学生说,这比城里的学校都高级。来自北京的专家这样评价,平鲁是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典范;副省长张平称,平鲁教育是山西教育的一面旗帜。
七怪:农副产品不贱卖
以往,平鲁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全部卖给了那些走村串乡的外地游商,如今这些人都不约而同地失踪了。
咋就不来了呢?一是咱农民走出了大山,掌握了市场行情。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总投资4.7亿元的牧草加工,皮革加工,马铃薯淀粉及粉丝加工、荞麦系列食品加工,石磨小杂粮加工、亚麻籽综合加工等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这些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保证了农民的利益,拉长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成了咱平鲁农民的又一大靠山。外来游商在平鲁农村再也收不上便宜货了。
八怪:千里城乡大洗牌
一位在平鲁工作过的老同志曾感叹,什么时候解决了平鲁的"两个数不清",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开辟了平鲁发展的新纪元。一是大小煤矿数不清,二是大小村庄数不清。这"两个数不清"是困扰几代平鲁决策者的难题。今年老者故地重游时大吃一惊,怪了!"两个数不清"彻底解决。
更让他佩服的是这城乡大洗牌的胆识。"一城十镇百村"大建设、大移民战略实施近五年了,平鲁2300多平方公里的城乡、20万群众,无一例外地在这重新优化组合的大洗牌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变。目前已完成和铺开30个亿的项目。"一城"已完成13亿的投资,城市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城市人口由4.5万增加到9万。"十镇"完成2亿的投资,新建了白堂、高石庄、双碾、下水头、向阳堡、凤凰城6个商贸繁荣的集镇,改扩建所有乡镇,十大集镇人口由1万增加到2万。"百村"建设已完成60%以上的任务,并全部按照新农村"二十字方针"建设、按照"三化"标准进行整治,全区农村数量由442个缩减到286个。看着这喜人的巨变,老头忘情地喊了一句千百万平鲁农民的心声--别了,贫困山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