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庆华诞,盛世兆丰年。金秋十月,旬阳县构元乡林相村的126户烟农捧着交售烟叶换回的250多万元现金,脸上不无露出喜悦的笑容。该村一组烟农王道军手头一边数着一沓沓钞票,一边对卖烟现场的烟农说:“今年的烤烟丰收了,更卖了个好价钱,我家种了30亩烤烟,卖完后能赚上5万多元;全凭党的惠农好政策,还多亏了村上的领头人”。靠烟叶产业让全村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里凝结着县十二、十三届党代表、村党支部书记的辛勤汗水,他就是被群众誉为小康路上的“领头羊”---王日功。
“试验田”里孵化出烤烟强村
地处巴山南麓、汉江北岸的旬阳县构元乡林相村辖5个村民小组,580户,2100口人,拥有耕地面积5300余亩,平均海拔600多米,土地资源丰富。过去,这个村发展无产业,致富无门道,曾是抱着“金饭碗”的贫困村。为破解“三农”发展增收难题,村党支部书记王日功心里时刻盘算着最大的事,如何为村民寻找一条稳定持久的致富之路?
2003年底,王日功请来烟草公司专家对本村土地进行考察,并取土化验得出结论,该地区为烟草适生区,且烟草在我县发展历史悠久,加之现行的“公司 市场 农户”产业模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农民务烟收入有保障。
“对,就种烟草”!在村委会会议上,他和两委班子成员几乎异口同声这么说。可是被市场经济这无形的大手玩怕了的群众再也不敢跟着他们干了,纵然村组干部磨破嘴皮子,也没人愿意种烟。于是,村两委决定,召开村民大会做总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在村民大会上,从没栽过烟的王日功拍着胸脯对乡亲们说:“我王日功明年栽烟8亩”。2004年他没有食言,栽烟8亩,收入7000余元;2005年又租地栽烟30亩,收入4万余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看到王日功栽烟得了实惠,于是心动了,全村兴烟面积由2004年前的100多亩发展到2005年的580亩,全村仅烟草一项实现产值7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982元。2006年王日功又将栽烟面积扩大到60亩,并带动了一批种烟大户,全村当年栽烟面积猛增到980亩,成为构元烟草产业第一大村。仅烟草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50元。2007年该村种植烟草1050亩,实现产值120万元。2008年以来先后争取上级烟水配套资金100余万元,铺设引水灌溉管道1 .8万米;在田间地头,建集雨水窖120余口;全村新建智能化烤房71座,建标准化烤烟炉60座,通过智能化烘烤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大户带动促进了全村烤烟长足发展,全村种植面积又上升到1260亩,实现农民增收150万元。
2009年村党支部、村委会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确立了“强烟富民”的发展思路。按照现代烟草农业种植模式,实施大户带动战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推广智能化烘烤新技术的经营模式发展烟草产业。进而把烟草产业作为提升一村一品发展水平的关键举措,在产业规模、科技投入、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做文章。突出烤烟主导产业发展,实现“金叶”富民强村目标。当年烟草面积上升到1738亩,实现产值250万元,126户烟农户均收入2万元。仅王日功一户栽烟80亩,收入超过10万元,全村比上年增收逾百万元,跨入全县烟草强村。
“空壳村”嬗变为小康村
过去的林相村,受地域位置限制,集体无企业,农民无像样的骨干产业,农民增收缓慢,集体经济无来源,村上因拉电、修路、建校欠了一屁股债,属名符其实的“空壳村”。2008年,王日功带领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上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村组干部积极为群众搭建信息平台,引导农民自愿、互利互惠进行土地有序流转,整合土地资源,推进产业大户集约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深化农村改革,帮助农民增加财产收入、劳务收入,提高土地效益,增加经营收入,实现保增长、保增收目标。坚持把土地流转与当地成熟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创业相结合;与发展产业大村、大组、大户相结合。通过规范和服务引导由小规模、大群体式流转向以带动规模流转的招商推介、项目包装转变。
一是明确重点,突出烟、桑、畜为重点,制定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二是加速土地流转,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以推进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实施板块开发,土地向产业大户集中等措施。积极创新一村一品、强村大户、龙头牵引、集约经营的机制和组织形式;三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发展。2009年通过合理流转,全村有65户流转土地658亩,户均发展烤烟20亩以上,烟草面积猛增到1738亩,比上年净增长500余亩。2007-2009年三年中仅烟草实现农民增收500多万元,为国家提供税收收入突破100万元。同时利用财政杠杆分配政策,实现抓产业富民、壮大集体积累目标, 2008年仅烟草产业一项乡财政返还该村集体收入3万多元,2009年村级积累可达到6万多元,这样既有效的保证了村级政权正常运转,又促进了村级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村党支部、村委会从当地实际出发,通过调研论证,对示范村进行重新规划定位。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了“强烟、兴果、富民”的发展思路,按照“好田好地种烟,坡地荒山建园”的经营模式发展一村一品。自1999年起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栽林果、抓建园,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截止2006年全村建核桃园2000亩,栽狮头柑500亩;实现户均3亩烟,人均1亩经济林特园。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1600元增长到2008年的2988元,高出全乡2924元人均水平64元。2005年度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08年跨入全县经济百强村。
励志创业 打拼出文明新村
林相人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烟草产业已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支撑。片片“黄金叶”换回一摞摞钞票,鼓起来了村民们的钱袋子。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经济可持续发展,村支书王日功又和两委班子成员一起谋划着新的目标:从94年起强基础,建家园,投资22万元使全村户户通了电;97年投资7万元新建了林相小学(其中王日功个人捐款1000元);98年修通了总长15公里的中林(中垭到林相)公路, 2007年全村集资120余万元,硬化通村水泥路15公里,到组公路也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近几年,林相村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路修通了,村民富了,手里有钱了,更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善良淳朴勤劳的林相人掀起了一股建家建园热潮,一幢幢漂亮整齐的小洋楼在海拔600米的大山梁上拔地而起。2008年,该村争取上级迁移式移民政策,在本村王家山、赵岭建新村安置点,使40多户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整洁的新居;豪华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进了农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20%的农户购置了摩托车;移动电话信号塔耸立在村头;80%的农户有了存款。村容村貌换新颜,村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产业兴、人气旺、山青水绿、富裕文明的和谐新村。
几年如一日,王日功以不停的打拼和励志创业的精神,不仅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也正是他踏着坚实的脚步,一步步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风采。2002年以来连续当选为旬阳县第十二、十三届党代表,先后六次荣获“优秀党员”、“五好党支部”等称号,2007年荣膺“双创标兵”。近期,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他与村班子又开始谋划新一年的发展远景目标,计划2010年创新土地入股模式,建百亩连片烤烟示范区,全村计划发展烤烟2000亩,烟叶收入突破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