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九洲方圆,谁人心中没有归航的港湾。万家灯火,有爱千千。
风风雨雨、苦辣酸甜,人人心中都有守候的温暖。家国与共,真情无限。
这一首《平安大如天》的歌词大意正好道出了一个来自大山深处基层人民调解委会主任的心声。他于1997年9月当选该村调解主任,1999年11月当选镇人大代表,在他连续担任调解主任13年、担任镇人大代表11年的生涯里,他工作中始终坚持矛盾纠纷不排查到位不放过、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解决不彻底不放过、纠纷当事人不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走遍了该村的家家户户,用媒人腿、婆婆嘴、妈妈心换来了千家乐、万家欢。在13年时间里,他先后共调处各类纠纷1123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7.7%,调解协议履行率达100%。他多次被区、镇有关部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优秀人民调解员”等光荣称号。他就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董家河村现年44岁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周宗于。
化解矛盾促和谐 立足村情保稳定
董家河村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438户,1565人,典型的山大人稀。该村磷矿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自2002年3月以来,10家各类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陆续进驻该村开发磷矿,外来务工人员1200余人。该村有各类机动车辆共计345辆,其中摩托车280辆,大货车37辆,轿车28辆。村民有手机600多部,家电覆盖率达100%。该村的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这一系列数据背后隐藏的却是复杂的民间纠纷和尖锐的企地矛盾。董家河村企地矛盾十分复杂,企地关系曾经十分紧张,不容忽视,经常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后在周宗于领导下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企地关系取得了明显改善。
2006年农历正月十八,宜昌鹰燕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因采矿而涉及征山征地、人畜饮水、占地就业等具体问题没能及时给矿区周边的老百姓满意的答复和解决,让老百姓强烈不满,导致119个农户400多人次对企业进行群体性围攻,公开阻拦企业公路运输,拦截部分车辆,扣押企业单位的水管,迫使企业不得不停产停运,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运转。事件发生后,作为该村治保调解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周宗于立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意识到该事件的严重性,他立即将该事件报告给镇委、镇政府、公安派出所,并立即赶赴现场。此时老百姓已将该企业负责人团团围住,村民情绪十分激动,企业负责人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周宗于挤进人群,大声说:“我代表村委会与企业协调你们反映的问题,你们选出代表在附近找一个农户在屋里谈。”这样才将企业负责人带到一个农户家庭,几百村民仍然将该农户团团围住,放言:不解决好问题决不让该企业老板离开董家河。村民甚至辱骂前来解决纠纷的派出所公安干警。周宗于分别找到该事件的核心人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表态他负责与企业协调企地矛盾,负责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在周宗于连续40多个小时不懈努力下,在随后镇政府主要干部到现场劝说下,村民才让围困了40多小时的企业老板离开,脱离困境。后来在周宗于的建议下,镇政府组建了一个由镇主要领导为组长、国土、司法、公安等单位和董家河村干部为成员的20多人的专班进驻董家河村。在工作专班的领导下,周宗于家家到、户户落,调查摸底,核实每个矿区农户的具体情况,涉及占山占地农户,他就实际查看丈量,按政策标准协助企业逐一落实并补偿到位,涉及人畜饮水的,他帮助老百姓找水源,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另外找企业多方面协助,出资建水池,以解决老百姓饮水困难,涉及占地就业,就找到企业,与企业协商并达成一致共识,凡是符合用工条件的优先考虑安排就业,以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三个月里,我苦口婆心跑断腿,不分昼夜费尽心血,总算将一组6个农户的征山征地、13个农户的人畜饮水、90多个农户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在周宗于的努力下,这场风波得到了平息,企地矛盾得到圆满解决。
抓好队伍打好基础 筑牢第一道防线
周宗于同志深知,要想搞好该村的人民调解工作,光靠村人民调解委会单打独斗是远远不行的,一个好汉还得三个帮,鉴于该村调解工作的工作量大,难度高,情况复杂等特殊性,无论何时都离不开村委会一班人的集体配合,特别是该村的企地矛盾频繁发生,各个企业进驻该村后最高峰期有43台钻机在该村打钻井探矿,因历史划界不清,导致部分村民的山林土地界限不明确,纠纷时有发生,周宗于最多一天处理过7起山林土地纠纷。鉴于此,在周宗于的提议下,2005年下半年,该村另成立企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该调解委员会成立后在周宗于的领导下已成功调处企地矛盾200余件,有效缓解了企地关系的紧张局面。2005年10月18日,宜昌明珠磷化有限责任公司因采矿导致水位严重下沉,导致该村3、4组80多农户130多村民的饮水困难。由于该公司没有及时解决,这130多个村民将明珠公司袁家沟磷矿850井口的生产堵死了,并且要把所饲养的耕牛全部牵到公司工区去以解决牲畜饮水难题。见此情形,周宗于立即带领企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人员赶赴现场,召集户代表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安排人员到各个利益受损的农户家中做解释与思想工作,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该公司出资200万元,由各农户自找水源,周宗于负责做好协调工作,建集中供水系统,终于在2006年建好了一个容量达200立方米的水厂,全部解决了以上农户的饮水困难。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解决了,企地关系融洽了,干群关系和睦了,企业恢复了往日的正常运转,老百姓吃上了放心、舒心的自来水。
抓宣传 营造和谐氛围
求富求安求公道是当今农民最迫切的愿望。董家河村的老百姓也是这样。改革开发以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董家河村依托矿山优势,各项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迈开了新的步伐,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在日趋繁多的经济交往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纠纷,该村不安定因素也日渐增多,说是论非、赌博打牌、打架斗殴、邪教组织等不良行为屡禁不止。村内一时出现了好人受气、坏人神气、好人怕坏人的不正常现象,村委会各项工作难以开展。周宗于意识到维护一方稳定,要标本兼治,核心在于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提高村民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村民依法维权的能力,他以“五五”普法活动为契机,在全村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组织全体村民进行了普法学习,采取集中授课,分组培训,观看电教片,开展普法知识竞赛等形式,将普法教育培训到户到人。二是以案说法,请法院到村现场开庭,组织群众旁听,起到教育一片的作用。三是重新制定董家河村村规民约,组织各户主集中学习,并打印成册下发到各家各户,要求各户张贴上墙,借以规范村民的行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法律意识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知法守法成为全体群众的自觉行动,全村上下,学法守法的人多了,违法犯罪的人少了,讲法律、讲道德的人多了,上访闹事的人少了。
2006年该村村民郑某与企业产生纠纷。因企业在他的责任山下钻探矿,进山时,郑某满口答应,但企业进山下钻不久,郑某变卦了,要求企业支付他50万元占地费,否则停止一切钻探工作,镇、村两级领导组建了一个27人的专班,多次调处都没有奏效,后周宗于同志到郑某家中给他讲解有关法律知识,通过2天的法律政策宣传,郑某知道了他的要求无法律依据,再也不好意思漫天要价了,最终按照国家政策标准给付了郑某2000元的占地费,与郑某达成了书面协议。企业负责人后来赞叹地告诉镇领导:“周宗于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以后该企业出资数十万元大力支持董家河村的新农村建设,这与周宗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竭诚为失地村民服务
莽莽的群山,潺潺的溪水创造了董家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高山儿女,董家河村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村巨大变化也凝结了周宗于的心血,该村由于企业开发的不断推进,耕地减少了,无地村民增多了,摆在该村“两委”班子面前的难题就是该村失地村民的生活出路问题。
2008年4月一家乡镇驻地企业像往年一样来到工地准备开工,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是该村二组100多村民堵住开工现场。村民要求解决生活出路,并称:对于我们种田人来说,失去土地等于失去了一切。在周宗于的提议下,村“两委”班子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失地村民生活出路问题。周宗于安排中心户一家一家调查走访,摸清情况后,再与企业协商,他经过多次与企业艰苦谈判,与企业达成了凡是符合企业同工条件的,企业要尽力安排失地村民就业的共识,通过这次大调解,一次性解决了该村30多人就业,在他和村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办法的解决了该村老百姓的就业,该村的村民现在就业率在85%以上。不少村民至今还表示:要不是周宗于,我现在还在家里务农呢。
以身作则抓调处 尽力减少民转刑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是董家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会出现调解人员的身影,2002年11月份因一家私营企业在该村开采磷矿,企业进场时与村委会签定合同,企业一直同意,按每吨5元的价格向村委会上缴利润,可是三年下来,企业共计只给了村委会263元的上缴款,随着磷矿石价格的上涨,村委会要求企业涨到每吨8至10元的价格上缴村委会,企业不同意,企业只顾谋取私利不顾他人的切身利益的做法及该企业的蛮横行为不但引起村委会的强烈不满,同样引起了村民的极大愤慨,于是该村五组43个农户的村民围阻了该企业,要求兑现承诺后方能启动生产,该企业见此场面便从外地请来社会闲杂人员数人威胁老百姓要求强行复工,眼看一场流血事件即将发生。关键时候,周宗于挺身而出,和企业进行了谈判,在谈判中周宗于一碗水端平,既不偏向企业,也不偏向村民,讲政策、讲法律、讲道理,摆事实,最终让企业心服口服,村集体一次性获得了300多万元的补偿款。作为过去比较贫困的董家河村也就是用这300万元起家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了,全村老百姓也逐步走向了富裕。
周宗于自上任以来,除对自己份内的工作尽职尽责外,对份外的工作也不含糊。2009年6月,金某和呈谋合伙购买了一台挖掘机在该村一家私营企业作工,由于两人在利润分配上产生严重分歧,所以金某要把挖掘机调走,呈某不许,于是双方都请了社会闲杂人员要一拼高下,企业眼看无法控制局面,便只好找到周宗于协助调解,周宗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后,立即组织双方在一起座谈,先严厉指出双方用武力解决问题的错误,然后请来法律工作者,按照法律的规定给双方核算账目。通过一天一夜的帐目核算,并将利润进行了公平分配,二人终于握手言欢。
村规民约树新风化解矛盾“快 诚 公”
董家河村曾经一段时间由于是磷矿企业工程开发重点所在地,人口结构复杂,各种治安刑事案件频频发生,曾经是个“多事”的地方,可是近年来在周宗于勤奋工作下,如今让人耳目一新,村里的风气正了,村民的心气儿平了,弟兄妯娌和睦了,老人有人管了,邻里团结了,有事没事在一起商量致富的多了,聚众闹事的少了,全村的经济繁荣了,董家河村成了村民安居乐业的一方乐土。该村的村民孙某与妻子廖某从2003年开始到2006年夫妻关系一直不和,3天一小吵,7天一大吵,甚至在一次冲突后,作为丈夫的孙某竞用汽油泼他的妻子廖某。事后妻子跑到自己的亲戚家躲藏起来,很久不归。妻子离家出走后,看到冷冰冰的家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孙某后悔了,便找到周宗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要求周宗于劝回自己的妻子。周宗于二话没说答应了孙的要求,便和孙某出发,徒步10公里到达廖某的亲戚家。周宗于对廖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要求孙某当场道歉,痛改前非。廖某终于勉强同意跟孙某一起回家,于是他们又用手电简照明徒步返回,到家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了,在周宗于不辞辛苦的调解下,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总算保住了。此后半年内周宗于经常到二人家中回访,直到看到他们完全和好才放下心来。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但有时也事与愿违。该村的高某已是古稀之年膝下有四子,但没有一子主动站出来提出承担他的养老费用,老人是吃了上顿无下顿,在2004年至2007年之间,周宗于通过多方面做工作,说服教育,调解达7次之多,终于在2007年这四个儿子在周宗于的真诚劝说下,愿意尽老人的赡养义务,使高某老有所养。后来,老人家曾拉着周宗于的手动情地说:“如果没有你周宗于,我也活不到今天,你比我亲儿子还亲啊!”
该村孙氏三兄弟,老二当上倒插门女婿,老幺体弱多病,只有老大有赡养能力,但他却以自己年事已高,没有赡养能力为由,不愿尽赡养义务,使自己80多岁的母亲无人赡养,周宗于多次组织他们调解,但老大坚决不愿赡养老人。在此情景下,2006年6月周宗于只好以老人的名义向法院递上诉状,并将法院工作人员请到村现场开庭。法院判决后,周宗于又到老人家中回访,看到其大儿子有些情绪,周宗于又从倡导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出发,以亲情结合道德观念,情理共融,教育和感化了老人的大儿子,当周宗于说道“请你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少打一次麻将,省下一点钱接济为你们奔波了一辈子的老人,让她安享晚年”时,孙某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当场向老人道歉,表示愿意按法院的判决赡养老人。3年过去了,老人在儿子家安享天伦之乐,一家人其乐融融。
为了公共利益宁可牺牲自己
周宗于同志身材高大,身体魁梧,皮肤黝黑,看上去十分健壮,但其实常年高负荷的工作已让他被病魔缠身,病痛曾经让他一度想回家好好休息,但强烈的责任感却不允许他这样做。 2004年为了方便广大老百姓交通运输,解决肩挑背驮的问题,周宗于着手养护董家河至望江山的公路,可是在养护过程中,该村三组村民郑某以养路占用他的林地为由,睡在挖机里面,坚决不允许养护,周宗于见此情景,便上前对郑进行劝说,郑某不但不听劝说,还宣称:问题不按我说的解决,休想养路。当时,周宗于考虑到挖机停工一时的费用是很高的,同时这些费用也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便上前将郑某从挖机盒子中拉下来,郑某仍是不听,一个回合下来,周宗于高血压又犯了,他回家吃降压药后,又拖着病体到现场劝说,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给他讲法律、讲政策,周主任用执着与真诚感动了郑某,郑某同意修路并放弃了原先无理要求。事情处理完后,周宗于再也撑不住了,被搀扶着去了医院。
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周宗于同志就这样情系大山,甘于奉献,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老百姓解难,维护一方平安,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赢得了群众的敬重和信赖,无怨无悔地书写着自己壮丽的人生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