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石公路建设的现场经常会看到一位40多岁中等身材的汉子,在不停地指挥着、忙碌着,在草帽下汗渍的脸上洋溢着工作的喜悦和满足。他就是石门乡经济建设办公室干部陈文显,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科学发展观。
一、思想领先、学习认真、党性过硬。
参加工作初期,他就坚持学习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经常向有经验,资历深的老干部取经,并发挥在工作中,他使自己从一个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干部,他在思想积极上进,1989年加入党组织,成为当时神河区最年轻的共产党员,由于工作认真,思想先进、勤奋好学、加上坚强刚毅的性格,塑造了他坚强的党性,90年代初,他就成为工作扛大旗,素质过硬的乡镇干部,他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先后参加省党校、大专班、本科班学习,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讲”、“四教育”、“三个代表”、“科学发展”等学习活动中,他都坚持学习领先,学习贯彻始终,持之一恒,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点,带着问题学,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每次学习都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地撰写学习笔记,结合本职工作和当地实际撰写心德体会和调研文章,特别是学习科学发展观以来,他常常利用夜晚认真地作笔记,甚至写好每一个字,理解每一句话的内涵,“人不善于学,就不聪明,马要经常练跑,人要经常学习”这是他学习的格言。
二、工作争先,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的人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平时他言谈举止,潇洒自如,但他却是个不套近乎、默默工作的人,是是非分明、刚毅执着的人,是受到表扬有几分羞涩的人,是站在领奖台不知的措的人,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从不叫苦叫累的人,他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2008年他在楼房河村联村,用他农村丰富的工作经验迅速进入角色,同群众同吃同住,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在产业、基础设施,创建和谐平安家庭和新型农民教育上下功夫,使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净增300多元,硬化村公路8公里,利用集镇开发移民搬迁20余户,牵通了自来水,建成了移动信号塔,建垃圾处理池一个,化解处理矛盾纠纷41起,群众的素质普遍提高,使该村成为经济发展,民风纯朴的小集镇,当年综合考核名列全乡第一,成为镶嵌在陕鄂交线上的一颗明珠,2008年8月神石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开始,这是关系到石门乡一万余群众利益的大工程,由于工程的需要,乡上拟抽调一名素质硬、工作扎实,群众基础好,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负责协调,领导点名抽他。他接到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工作复杂,为了把工程搞好,他一上任就和施工队同住在一起,天天在施工现场,饿了就吃一包方便面,把全身心投入在工程上,协调征地拆迁矛盾诸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他从破难点着手,解瓶颈入手,积极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主动为施工队排忧解难,累计拆迁征地81户,解决纠纷58起,给工程解决石料厂3个,使整个工程建设顺利,截止9月底累计开挖土方10万m3,将砌挡墙1.2万m3,埋管涵118处,铺水稳砂12万m2,水泥面板8公里,现在神石公路,已改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面貌,成为晴雨畅通,无灰、无泥的好路,无论是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还是工程安全他都操心着,当别人问他你这样晒着、淋着、呛着、不休星期天,累不累,他报之一笑,笑意中渗出几分自豪和快意。
三、服务领先,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群众基础是从处事公平,维护群众的利益,服务于群众中积累的,在工程建设中,他处理事情总是倾听双方意见,科学分析、公正、公平处理问题,使群众都乐呵呵地接受,石门村一组汪顺兴,以施工对他房屋危害为由,拒不拆迁,阻碍工程。他知道后,第一个赶到现场、并会同乡上熊书记一起,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讲政策、讲道理、对比利益,使该户不但乐意接受拆迁,还支持工程,主动给施工队送开水。像这样处理事情是不分昼夜、不分时间的,都把矛盾化解在工地上。在施工现场危险地带,他搀扶老人过路数次,经常护送学生,把群众的安全放在首位。为外地司机解决困难10余次,在工程抢险,排险、保畅过程中,他总是工作在最前面。良好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群众给予的是称赞声,施工队中给予的是感谢声,领导给予的是表扬声。
这就是我们一位群众喜欢、领导信任、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干部,一位以扎实的工作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