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方法
时间:2009-11-23 09:31:15来源:作者:新生
  夏日苏州,暑气逼人,在苏州市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的部分专家来到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村,被眼前满眼的翠绿所吸引。他们走在葡萄长廊下,来到银杏林边,最后坐在农舍改建的“农家乐”饭店里,和农民聊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家对旺山村印象最深的是,村前村后,绕村的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农民房屋粉墙黛瓦,让人有好似置身如诗如画的桃花源里的感觉。专家说,在这里,看到了江南特色的田野风光。

  从旺山村的秀美景色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象枢看到的是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思考,他说:“这个地方,我感到最突出的还是因地制宜,过去这里就有农户住,实际上生活条件非常差,现在把一部分人搬走,剩下的重新规划,现在挺漂亮的。”而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马浜村因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集中起来居住,政府采取各种保障制度,社区里配置各种生活设施,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城区居民。对此,张象枢教授说,旺山村和马浜小区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的做法,为全国带了个好头。苏州今天考虑的问题、采取的办法,正是全国明天要考虑的问题。

  因地制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许多专家所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因地制宜是最重要的工作方法。他说,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去年苏州农民的人均收入是8393元,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3255元,三千多元要学八千多元的样子过日子,最多过了四五个月就过不下去了。学先进,关键是学人家的精神,学人家的机制,而不是学表面的东西。中央提出的五要五不要,其中一条就是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既是领导,又是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他在会上的发言广受关注。他谈到他“对苏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时说,“苏州确定了12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城市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自然生态型、古村保护型等模式,在规划、设计、建设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探索、率先示范,总结成功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其实苏州这样分型推进,就是一种因地制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而其中,规划工作非常重要。王荣说,“规划是最重要的发展政策,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不好是最大的浪费。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是一代人造房几代人住,而我们往往是一代人造几次房。这除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规划滞后,为此,必须把强化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吴文化、水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

  现在,有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建造了许多欧美风格的洋房、别墅,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了。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卢良恕院士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避免片面倾向。他说,一是避免把新农村建设单纯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即农村的村镇建设,把主要精力用在村庄规划建设上,而应该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二是避免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城镇化、农村小城镇建设相互对立起来,认为建设新农村就不要搞城镇化,应该把建设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统一起来;三是避免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一句口号、一阵风,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任务;四是避免不顾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搞普遍开花和一刀切,而应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