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商丘:因地制宜 七大举措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09-11-23 09:31:37来源:作者:新生
  中国经济周刊 
 
  改革起步晚,经济相对落后,去年生产总值只有557亿,农民年人均收入也只有2346元,人口却高达810多万——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商丘市,将如何开始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今年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而地处中部不发达地区,去年生产总值只有557亿,人口却高达810多万的商丘市,又该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加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商丘市委书记刘满仓,对加快商丘市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思路:农村要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以人为本,全面小康,结合商丘实际,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立足点”,也就是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立足招商引资,自力更生,改革创新,发奋图强;立足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利益入手,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到“病有所医,工有所事,贫有所恤,童有所学,老有所养”。在全面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同时,兼顾“身心健康,安泰幸福”,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此,商丘市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七大举措”。

  加快招商引资

  为新农村“生产发展”打下基础

  去年,对于地处豫东地区的欠发达地区的商丘来说,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地方生产总值达5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这个成绩的取得,与该市提出“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的战略决策是分不开的。招商引资给商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浪潮,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对于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得到实惠是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首要认可条件。商丘人在去年就得到了很大的实惠:通过招商引资把工厂建在家门口,将他们由单一的农田劳作变成可以像城里人那样按月拿工资,变成新时代“两栖”农民。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拉长了当地农民农业产业化的链条,拓宽了农产品的升值空间,鼓起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逐步缩小了贫富、城乡、地区差距。

  国家级贫困县商丘市虞城县,立足该县产业优势,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做大做强了引进的嘉诚钢带、亚东量具、双洋食品加工项目;立足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承接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的一些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园心缘玩具加工项目、丽园服装加工项目、木兰电器项目等。这些招商项目的到来,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的经济发展,使得去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6.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4元,比上年增长16.77%。去年全市招商引资落地项目1165个,落地资金316.2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95万美元,增长395%。

  商丘市如仅靠每年不到40亿元的财政总收入,很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虽然中央在资金上向农村倾斜,增加转移支付的能力,但这些与每年近400亿的招商引资相比,还是显得十分有限,而且转移支付的资金大多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所以,商丘市提出“招商引资是天字号工程”口号,经过实践,证明了招商引资是贫困或欠发达地区加速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的必由之路。

  加快工业化

  为新农村“生活宽裕”打下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对于商丘市来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壮大农村经济根本上还要靠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农村的工业化推进,也就是在落实“无农不稳”政策的同时,落实“无工不富”的政策,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宽裕”的突破口重点放在工业化上。

  商丘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的战略,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在GDP中的比重由2004年底的29.9%,提高到去年的32.3%。去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0.2亿元,增长24.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达到186.8%,处于河南省领先位置,成绩喜人。商丘人也意识到,商丘同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化水平较低,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点上,充分利用中央在政策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作为农业大市的商丘市来说,关键是更新了观念,跳出“传统农业大市”这个固有定势,站在工业化的高度来发展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宽裕”打下基础。

  加快城镇化

  为新农村“村容村貌”打下基础

  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加快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更可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商丘市来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为目标的村镇地产应运而生。

  村镇地产其消费主体是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和一部分向往乡村生活的环境的城市居民,最大特点是以农村建设用地为开发对象,为广大农民建设新型住宅,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建筑材料,逐步改变几千年来农村一家一户的居住形态,使广大农民兄弟能够住进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型住宅。

  商丘市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到去年年底,全市城镇人口已达216.2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004年的23.7%,提高到2005年的26.6%。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23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了以虞城县利民镇、夏邑县会亭镇、雎阳区宋集镇等为代表的一批明星小城镇。

  加快知识化

  为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打下基础

  商丘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这就必须要求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

  商丘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民的教育工作,去年全市教育支出高达12.4亿元,增长29.2%,其中很大一部分用在现代新农民的培养上。去年河南农业大学还在商丘成立了华豫学院,基础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也成效显著。

  商丘还认真落实“两减一补”政策,去年全市发放资金1.59亿,春季资助贫困学生546,364人,秋季资助贫困学生922,458人;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拨付资金1.05亿元,改造了2005年—2006年24.45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并计划在各县市区办好一所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另外,市里去年还拨付资金500.6万元,培训农民1.55万人。

  加快民主和法制建设

  为新农村“管理民主”打下基础

  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民主和法制建设,倡导管理民主。民主要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治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加快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是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途径。

  商丘市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动较多,群体结构差异大,尤其是文化差异更加突出,法制工作必须加强针对性。为此,商丘市在法制教育中尽量根据不同对象确定教育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抓好教育,以达到最佳效果。

  去年商丘市充实调整了村级治保调解干部,建立村级群防群治网络,整合乡镇“两办一所”力量,各乡镇均成立了乡镇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中心,集中办公专门从事农村稳定工作。去年全市各种矛盾纠纷调成率达到了95%。

  商丘市还加强了农村干部的民主法制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能深入第一线,以案释法,解决问题;组织评选了农村“遵纪守法户”、“治安模范户”等。有重点地组织村民进行面授民主法制知识,提高广大村民的民主法制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组织村委会修订《村规民约》,以规范村民的民主权力和社会责任。

  加快文化体育建设

  为新农村“乡村文明”打下基础

  商丘市委市政府把群众性的健身活动,向着有组织、有计划、讲科学的方向发展。如开展“体育之家”、“体育下乡,篮球进村”、“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等活动,还举办了农民体育比赛,组队参加省农运会。仅今年春节就有100多万人参加了“千万农民健身活动”。

  经济发展是根,文化发展是魂。文化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商丘在文化建设方面从研究商文化、火文化、木兰文化、庄子文化、孔祖文化等历史文化入手,加大旅游景点投资力度,加快商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步伐,着力培植了民权县王公庄画虎专业村;吸引民营资本进军文化市场,奥斯卡数码影院现已落户商丘,商丘古玩城也已建成,商丘首家民营古陶瓷艺术博物馆也成功开馆。

  此外,商丘市还投资1亿元开发了文化步行一条街;投资2500多万元,兴建了商丘购书中心;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成功举办了商丘首届民间艺术节;推出了豫剧历史剧《浣沙记》、歌曲《商丘之歌》等一批文艺作品。

  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为新农村“安泰幸福”打下基础

  新农村建设既涉及硬件建设,也涉及软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是具有深远意义。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最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的必备条件之一。
商丘市在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全市积极开展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建立健全了城乡社会救治救助机制,118万人次得到最低生活救助,15.3万人享受到农村低保,4.3万五保户得到供养保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省定目标的18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既定目标的223%,“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省定目标的226%,三项指标均达历史最好水平。

  广大农村人口是否能享受医疗保障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商丘市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能否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将直接影响到商丘市的新农村建设。为此,商丘市投资8225万元建设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传染病院(区)10个,紧急救援中心1个,投资1667万元改造了63所乡镇卫生院。虞城县、夏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参合率高达75%以上,参合率在中西部地位名列前茅,虞城经验还被中央级媒体宣传推广。

  资金、人才、项目、技术,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商丘,尽管有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但根本的出路还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发奋图强,靠改革创新,诚信团结。而商丘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立足点”的总体思路,以及把“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的决策,就是商丘新农村建设破题的“金钥匙”。(《人民日报》记者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