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14日电 搬离农村的宅基地,住进城里的公寓,得到物管服务,政府发给房产“三证”,享受社保和医保。杭州的农民通过“搬房子”,在“居住文明”中经历“人的城市化”,不断接近“城市梦”。
下班,散步,再到小区的会所健身房锻炼一下。这是老李的日常生活。三年前,他还是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星民村地地道道种地的农民。2006年,他和村民们“农转非”,搬进了滨兴小区农转居拆迁安置房。
这些安置房一点不比商品房差。记者在安置房项目大塘社区看到,每户配备停车库(位)、储物间,门窗采用中空玻璃,墙体采用墙内保温技术,社区配备有线宽带、小区电子巡更系统、背景广播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等,实现智能化管理。
杭州市拆迁安置房建设管理中心主任褚烨介绍说,市委市政府对农转居拆迁安置房的要求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落实“安置房先建设、10%留用地先定位、配套设施先实施、社会保障先到位”。市区八个城区实行“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社保同步操作”的“两合一”模式,一揽子解决农民的住房与社保问题,八城区周边的五个县市探索“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社保任选其一”的“两选一”模式,有条件的推进“两合一”模式。
据了解,杭州创造了多个“全国领先”: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开展撤村建居改革试点的重大决策;提出安置房先建的理念,尽最大可能减少原村民在外过渡期,改造后的原村民全部入住多层(高层)城镇公寓式住房;出台撤村建居村的10%留用地政策,用于发展除经营性房地产外的二、三产业,保障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最早提出给予农转非居民安置房办理“三证”,农转非居民只需按房改房上市交易的有关政策补缴少量土地出让金,就可将安置房源上市交易。
不少征迁项目的农民按人均50平方米的面积安置。每户自己住一套,一般还有一两套用于出租。农民们当起了房东,每年房租获益丰厚。
63岁的丁桥村民傅大根说,政府为拆迁户办了社会保险,现在他每月可领到一笔“退休工资”,看病有保险。每年还可以获得村里“留用地”开发经营收益的分红。
政府还围绕农民需求,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一些城区政府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实习基地,采取政府下单、学校接单、失土失业人员菜单式定向免费培训的方式,重点培训紧缺工种技能。今年上半年,滨江区就培训了失土失业人员3726人,有1876名失土人员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农民正在加快“城市化”,农村的“城市化”也是保护和建设并行。和城区一样,农村也有历史文脉。杭州市委市政府近日提出,要用5年时间,将散布于杭州农村的近8000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起来,做到应保尽保,修旧如旧。(记者方益波)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