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三农”发展再上新台阶
时间:2010-01-05 09:26:46来源:作者:刘玛奇
粮食生产年年丰收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在战胜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后,2009年我省粮食总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达614亿斤,农民人均收入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农村各项投入进一步加大,改革扎实推进,民生逐步改善。

  粮食获历史性丰收,有望达614亿斤,农民收入两位数增长,坚持城乡统筹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盘点一年来“三农”工作的这些关键数据,人们发现,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在经历了罕见自然灾害后,我省农村农业发展的脚步非但没有放缓,反而以更大的步伐迈上新台阶,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以往在浙江打工,前年回来在家里帮工厂做刷子,一天能挣六七十元,比在外划算。”日前,记者在桐城市青草镇里仁村采访,村民江秀清高兴地说。据村支书介绍,以“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里仁村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制刷专业村,年产值近6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富裕起来的里仁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道路硬化,户户用上沼气,还建起了幼儿园、农民书屋、娱乐健身场所。

  “里仁的变化证明,‘三农’工作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省农委负责人说,通过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我省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粮增效的成功道路。在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面前,今年小麦总产达1177万吨,全年粮食产量预计可达614亿斤,连续6年丰收,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科技兴农日趋明显,每年全省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100多个,适用技术推广面积2亿多亩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提速增效,全省已拥有各类龙头企业5034个,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2009年有望突破2400亿元。

  农民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在上年同比增长18.1%的基础上,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又将实现两位数增长,达到4600元以上,超过年初预定7%的增长目标,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为扩大内需提供了空间。“这中间既有农业增效和惠农政策因素,也有务工收入,更有各项系统工程的推动。”省农委负责人介绍。比如去年将培训新型农民纳入民生工程,1月至11月全省财政投入2.54亿元,累计受益农民58.37万人。再比如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400个,总数量居全国第八位。组织起来的农民抱团闯市场,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抓生产、搞建设、促增收的排头兵。

  公共财政进一步向“三农”倾斜。“2009年的民生工程新增实施11项,其中有10项都是直接为三农服务。”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省级预算共安排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方面项目支出58.3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增长23.3%,占省级项目支出的32.8%。继续推进省级支农资金跨部门整合,整合支农资金8.4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长16.7%,主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项目。

  在公共财政阳光的照耀下,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不断得以解决。以“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抓手,我省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8万公里;累计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60多万户,建设生活污水净化工程1231处;各地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厕、改圈、改灶、改院“三清四改”环境整治,实施示范村镇绿化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广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社会事业,是“三农”事业的又一重点。 2009年农村低保再次实行提标扩面,共有208万人纳入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860元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新改建农村敬老院546所,新增入院五保老人35740人,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到23.1%;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省近30万人参加了新型农保,5万余人领取养老金。同时,着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为释放农村经济活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新的支点。(史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