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村是彭州市通济镇的一个山村,同许多山村一样,姚家村面临交通、通讯、信息不畅的现实情况,2006年,当我们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这个小山村时,它正遭受了一次较大的地质灾害。屋漏又逢连夜雨,在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中,姚家村再次遭受重创。“重建家园”成了近几年来姚家村人苦苦追求的目标。
去年1月,部分选择统规自建的姚家村村民用一场坝坝宴欢庆他们乔迁新家。时隔一年,姚家村如今又是什么样子呢?
汽车一过通济大桥,映入眼帘的便是车窗两旁耸立的新房子,一些村民将腊肉挂在屋檐下晾着,微微冷风中开始透出阵阵“年”的味道。姚家村,我们再次回来了!
罗远高
盖起了乡村小楼
顺着路边,一排排彩色屋顶的新房错落排列,大部分姚家村的村民都搬进了新居,老房子都拆得差不多了。
在村里一排新房中,罗远高一家的新房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一栋三层高的小楼。一楼是错层式的大客厅,专门设置了阳光茶室,方便主人待客;二楼是居住区,四间卧室,两个独立卫生间,观景露台;三楼是书房和两个分开的大花园。看得出,这栋小楼的规划设计颇下了些工夫,格局不似一般的乡间民居。
“其实这是我儿子修的,专门从成都请的设计师,建筑装饰材料也都是从成都采购的。”罗远高兴冲冲地告诉我们。
原来,罗远高的儿子一直在成都发展,事业小有成就。这次农房重建,他们拿出了大笔积蓄,修了这栋山村小楼,准备以后搞旅游接待。
说起老罗一家,陪记者一起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李登云赞不绝口:“致富不忘本,回来投资搞建设,还可以解决村里一部分人的就业。以后我们村要搞旅游,要多鼓励大家像他们父子俩看齐!”
据介绍,姚家村村民选择统规统建的有157户,他们集中安置在通济镇的景山村,该安置点房屋主体已经全部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收尾工程,预计农历新年前就可以搬进新家。异地安置户145户,他们只要拆了宅基地,并将土地复耕,便可以拿到人均约3万元的补贴。统规自建户124户,目前已基本入住。此外,维修加固23户,原址重建3户都已经修好了新房。
老支书
期盼的村道修好了
走到文家店桥边,河床上堆积的一大片建筑材料和一阵隆隆的机器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耗资400余万元的姚家大桥已经动工了。
工程负责方一位姓蒋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座大桥是由彭州市交通局出资修建的,将修建6.5米宽,由14个桥墩构成的大桥,工程预算超过了400万元。预计明年5月完工,该桥修通后,将连接姚家村周边多个村庄,为村民们出行提供方便。
过了桥,以前连接姚家大桥的狭窄村道正在铺设水泥硬化,工程师告诉记者,这条通往姚家村的村道以前只有3米宽,而且只有部分路段是硬化了的,工程队从去年12月1日进场以来,已先后连续作业50多天,为该路段加保坎,架涵管,将弯角抽直,将路面铺成了4.5米宽。以后还将淘沟渠,防止水土流失,“这是彭州市交通局出钱修的,目前有六七公里,花了100多万呢!”村民岳显贵告诉记者:“你们要是再晚一两个月来,这条路就全部修好了,和镇上的大路直接连到一起,以后到我们村就更方便啦!”
岳显贵说得不错,路上不时可以看到满载水泥砂浆的拖拉机,烟尘四起,一些村民正忙着平整路面,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我们这里以前没有路,17个大队的百多万斤洋芋全靠人肩扛手提,爬上爬下。后来修了毛坯路,用碎石填平了坑洼,可以通自行车和火三轮,算是好走多了。现在有了水泥路,与过去相比,真算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路边,我们遇到了73岁的王成学。他正和老伴一起喜滋滋地看着工人们架设一座连接小溪两岸的便桥。王成学大爷曾经是村里的老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以前出入这条路很不方便,道路改建后,村民出行就方便多了,而且不要村民花一分钱,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
岳显贵
孙子上中心小学了
19日,当记者来到通往姚家村的村道时,正逢村民岳显贵的孙子和一群小朋友背着书包放学归来。
“我们的新学校可漂亮了!”说起自己就读的新学校,小朋友们显得十分得意。原来,新修的永诚思文中心小学是地震后由上海永诚保险公司捐资900万元修建的中心小学,记者在学校看到,这所标准化的学校主教学楼有三层高,配备了教室、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美术室、科技室、劳动技能培育室等多个功能室。据老师介绍,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在周边学校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孩子们在这儿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紧挨中心小学,由福建省援建的幼儿园正在紧张地建设当中,预计下学期即可以招收学生了。
马康仑
儿子学修车了
村民马康仑家在靠近林场的山道上,家里的房子已经拆得差不多了,他们一家四口选择的是“异地安置”,按照政策,在他们将宅基地拆除,土地复耕后,将得到约人均3万元的补贴款,完全可以在异地买房子重新安家。
马康仑的母亲黄婆婆(上图)告诉记者,大孙子今年已经满了15岁,到县城一家汽车修理车间学修车技术去了。儿媳妇挺勤快,平时除了做农活,还帮助村里一些种药材的人家打工,一般能挣到四五十元一天,小孙子在永诚思文中心小学上学,家里最大的问题在于儿子马康仑身体不好,患肺病的他每个月都要花掉几百元的药费,家里经济还是比较困难。
“现在村里的路修好了,总会慢慢好起来的。”村民们在一旁打气,黄婆婆点点头,笑了笑。
李登云
操心的产业发展有着落了
2009年,让姚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登云最舒心的除了村民们大多住进了新楼房外,还有更大的收获——多年苦苦思索的产业发展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2009年12月29日,彭州市委书记门生一行专程来到姚家村,调研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门书记来了,他说要专门给我们村修路,给我们引水,给我们清理河道,以后我们这个地方要发展旅游产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位村民如是说。
李登云介绍,以后姚家村将重点发展种养殖业,种植核桃、雪竹等主打产业,以后还将组织村民到蒲江等地考察,发展500亩雪竹。除此之外,四川金鑫公司已先后进村五六次,洽谈在该村建设10000头生猪、肉兔养殖基地的事宜。就是看准了姚家村独特的资源,目前已初步选好了地址,正在洽谈土地流转事宜。届时,将可以解决该村80%的剩余劳动力。
“到明年5月左右,村口6.5米宽的姚家大桥就可以全面通车了。到时我们这条村道直接和镇里的公路连网,硬件设施又上了一个台阶!”说到未来的发展,李登云颇有些激动,“其实我心里有个计划,把大梁子开发出来。”
原来,从姚家村的林场往上,有片山叫大梁子,山顶是平的,很宽阔,从上面甚至可以看到位于彭州市区的舍利塔,很有几分“一览众山小”的味道。
村上拟申请将其纳入川西旅游环线的路径,设为一个景点,将公路修到大梁子上去,以后旅游环线上就多了这一个独特的景观,村民又有了一个发家致富的路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