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以现代农业建设 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10-03-19 14:14:06来源:作者:新生
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胡锦涛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促进这一要求的有效贯彻,推动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的落实,本报特推出“统筹城乡发展 夯实‘三农’基础”系列专题,着重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等话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河南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这一理论的定义去理解,现代农业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的稳定是建立在其稳定的均衡状态基础之上的,构成这种均衡状态的关键条件有三项:首先是技术状况的稳定;其次是在不变的技术状况下所形成的稳定的生产结构,即收入来源不变;第三是在稳定的生产结构条件下所形成的稳定的要素投入和要素边际生产力,在这种状况下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并不能增加农业收入。可见,为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农业均衡的基础,其核心就是改变现有的技术状况,通过注入现代农业科技,促使农业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农业的收入来源,以此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刺激外部资金投向农业,从而达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

  按照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首先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不同的生产技术对相应的生产部门产生拉动效应,使得该部门生产出现新的增长点;其次由于生产技术进步的差异,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必然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投资结构,由过去低效益的投资结构转向高效益的投资结构;第三,在高效益投资结构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随之是生产组织以及生产经营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过程就是现代农业过程,即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形成新的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理念推进农业;最后,由于生产结构的改变、新的产业体系和相应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形成,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均得以提高,这势必改变农民的收入结构,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根据这种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方式面临以下问题:

  投入产出水平处于波动下降趋势。农户对农业生产的平均资金产出率近20年来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见表1),也就是说多年来农业生产没有出现突破性的技术进步,随着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资源报酬递减将制约着农业发展。

  在农业内部投入产出水平的相对位次没有发生变化。多年来,无论农业生产各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各业的投入产出的相对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即林业投入产出水平最高,农业次之,牧业最低。这种现象表明,农业科技发展受路径依赖的限制,现代农业推进过程中,也没有在农业内部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农业生产投入结构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由于农业科技和农业组织形式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在理性选择之下,农民的生产方式不可能出现变革,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投入结构长期以来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投入比例在三次产业中占25%左右,在第一产业内部,除了畜牧业投资比例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改变略有提高之外,其他部门基本没有变化,如农业基本保持在16%左右(见图1)。

  农业生产结构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速度不快,农业生产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平衡关系,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比较利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结构的变化除了受科技进步的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受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畜牧业生产增加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16.6%提高到2008年的36.7%,农业增加值比例由77.3%下降到57%。但从2000年以来,农业结构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从农业内部结构分析,粮食、棉花、油料和其他作物之间的比较利益长期以来变化不大,导致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变化,2000年粮食的种植面积比例为68.7%,2008年为67.7%,油料的比例由11.3%变化为10.7%,棉花从5.9%略降到4.3%,比例变化较大的是其他作物。即我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并没有发生改变(见图2)。

  农业生产收入结构基本没变化。近10多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在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1990年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为933.34元,到2008年增加到1746.5元,增加了87%。但是,在农业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一直占80%左右,农业收入的增长仅仅靠增加投入和市场价格的提高。

  农业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应该从我省的实际出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政府对现代农业建设仅仅起着引导和扶持的作用,不能替代农民进行现代农业建设。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类型应该由农民进行选择,投资主体和技术采用主体由农民完成。

  规模经营方式的选择。我国是以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经营主体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情况下,农户的经营规模发展受到限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大规模的生产方式相比有着十分显著的特性,以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长期保持下去。因此,在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一大特性,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模式,过分强调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应该研究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问题。

  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现代农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比较利益提高的基础之上,同时,现代农业又是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的重要手段。没有高效益的农业生产,农民就缺乏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农业生产效益和现代农业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二者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新科技的采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利用农业科技进步改善农业投资效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农业新科技的创新和推广主要是政府的职能,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承担农业科技推广任务,以此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效益,提高采用农业科技的普遍性,提高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生产缺乏规模,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解决农民的生产组织问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有效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可以说,培育和引导农民建立适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