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根岁底,乡村的原野上时有传来“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的锣鼓阵阵,这是一些村民在操练过年锣鼓。每每听到这熟悉悦耳,节奏欢快的喜庆鼓乐,就让人心潮澎湃:好欢快的锣鼓,好开心的百姓,好鼎盛的社会,好和谐的世道!
在一帮喜欢拨弄锣鼓器乐的朋友那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有的甚至是耄耋之年,还在孜孜不倦地敲打着鼓乐。这中间好像透出一种无奈的信息:这样的“咚咚锵”还能传响几年?
有位蒋姓老者这样说:“村里的年轻人除了来看看热闹,少有愿意学鼓谱的。还真担心村里的‘咚咚锵’会失传哩!”另一位朋友吐出隐情:“村里锣鼓一直是我们上年纪的摆弄,要是缺了谁,还真成了‘瘸脚锣鼓’!就拿‘七番锣鼓’来说,会打鼓谱的就不多。现在想恢复‘十番锣鼓’训练,可是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谱,哪里还能请到鼓师啊!”
锣鼓,是流传民间几千年的民族乐器,敲锣打鼓是一项健康向上的乡村文体活动。其表现力十分丰富,江浙一带以“番”为序的锣鼓鼓谱既舒缓、柔和,又高亢、激昂,享有“威风锣鼓”的美名。演奏常用金锣、皮鼓、脆鼓、铙钹。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演奏中还巧妙自如地运用“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悦目舒畅之感,“武”又成了“舞”。
如此历史悠久的优秀乡村文化岂能因后继乏人而偃旗息鼓?
不,要让村里传承“咚咚锵”!
让村里传承“咚咚锵”,要有政府的重视。强调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单是一句流行时尚的口号,政府各级包含村级组织在内的责任单位,完全有此责任担当!应该把推进民间文体活动健康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宣传、动员、组织农村中青年投身到爱护、抢救、传承“非遗”中来。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购置必要的鼓乐器材,创造物质的精神的承继与发展条件。像先进地区政府与村委会把继承发扬优秀文体事业,支持鼓励农民敲锣鼓、跳狮子、舞龙灯、走马灯等文体活动,列入“加分、扣分”的考核依据,形成农村健康文体活动发展的政策支持保障氛围,让村里的老一代不再为技艺失传而担忧,让村里的新一代接过铙钹鼓槌——“咚咚锵”乐开怀!
让村里传承“咚咚锵”,要有广泛的参与。乡村锣鼓是一项健康向上、活泼欢愉的群体活动,广泛的参与率是这样的文体活动承继延续的渊源。发动更多鼓乐爱好者参与其中,培养兴趣,提升技艺,不断壮大村里的鼓乐大军,使众多村民学习乡村健康历史文化,沟通健康人际关系,缔造村民和谐氛围成为新一种可能,客观上起着瓦解参赌、迷信等不良活动群体队伍,维护乡村社会治安的功能。再说,由于众多的“生手”参与学艺打鼓,渐渐变成“熟手”参与表演献艺,不断造就“高人”对鼓谱曲牌推陈出新,打造出一代代鼓乐名家!
让村里传承“咚咚锵”,要有各界的支持。村里的锣鼓器乐,从属乡村民间优秀文化,更是一种乡村“自然文化”现象。她来源于百姓,服务于百姓,自娱自乐而生,自由自在而长。村里的鼓乐深受着民间百姓的太多关爱,才得以走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延续至今。现在面临“青黄不接”的发展与继承之时,就更加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关爱支持,齐心协力,共同扶持,倾力栽培好老祖宗留下的这样一棵民间艺术之树。正所谓“有钱的出银两,有力的出力量,好心人帮圆场”,如此,我们村里的“咚咚锵”就会一年又一年地繁衍传承下去!
如今,我们正好处身于一个伟大、辉煌、喜庆、祥和的快乐时代,村里的生活少不了“咚咚锵”,村里的村民少不了“咚咚锵”,村里的今天少不了“咚咚锵”,村里的明天更不该缺少“咚咚锵”,村里的一代又一代人应该年复一年地“咚咚锵”!
让村里传承“咚咚锵”!我们要努力生产,努力生活,努力开心,努力把村里的“咚咚锵”敲得震天响,代代传!正如有位民间歌手唱得好:
“十番锣鼓敲起来,
舞灯唱戏离不开,
娶亲嫁女场场到,
喜庆活动次次来,次次来,小康生活乐开怀。”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