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富裕临沧:广阔农村欣欣向荣
时间:2010-06-09 09:26:58来源:作者:山人
        下山脱贫、素质培训、村庄整治、综合开发……是近年来我市在着力构建富裕临沧、和谐临沧中实施的一项又一项重点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人们惊喜的发现:全市广大农民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广大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下山脱贫:摘了农民穷帽子
        我市地处边疆,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以上,山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较重,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用水用电难等等成为困扰山区农民的问题,更为突出的是由于地处山区,想要通过发展产业改变贫困面貌成为山区农民一大难题。如何让山区农民摆脱困境,摘掉贫困的穷帽子?办法就是让农民下山。
        让农民下山,易地开发扶贫。1999年,我市积极响应云南省政府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政策,开始对就地难以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扶贫转移安置,让农民走下山开始全新生活。
        凤庆县洛党镇地里摆自然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产业发展水平低,生产生活水平十分落后,属典型的偏远山区贫困村。2005年,发生山体滑坡,造成民居房屋拉裂、倒塌,使贫困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农民生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2006年,凤庆县委、县政府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在市扶贫办的帮助支持下,由凤庆县扶贫办组织实施洛党镇廖家窝易地扶贫开发工作,共实施搬迁39户212人,项目总投资194.9万元,2007年7月30日项目竣工,农民搬进了新居。而后,人们惊喜地发现,通过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建设的实施,地里摆自然村的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民说:“易地开发扶贫让我们享了福!”
        地里摆自然村只是我市易地开发扶贫中的一个缩影。我市自1999年实施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建设以来,实施了以安居房、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设施、通电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产业开发、科技培训等为主的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同时改善了迁移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和“我要脱贫,我要富裕”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农民逐步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让农民下山,水、电、路通到各村各户,帮助农民发展产业,让农民往小康路上走,但如何让农民在小康路上走得更快?答案是对农民进行素质培训。 
        素质培训:鼓了农民钱袋子
        早在80年代末我市就注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1988年经行署批准,农函大临沧分校正式成立。一批批农民走进农函大接受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在办学过程中,农函大临沧分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专业,组织培训,自1988年办学至今,已累计招收学员72473人,所办专业涉及到蔬菜种植、茶叶栽培、甘蔗栽培等43个,让农民真正从传统的种养殖技术中解放出来,依靠科学技术走上致富路。2007年,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农函大临沧分校又开设了核桃、沼气、龙胆草等专业,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及时学到专业技术知识,为他们发展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沧源自治县勐董镇坝卡村的沈发光就是农函大临沧分校的受益人。以养猪、鸡为主的沈发光为了能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生产实用技术,2002年他报名参加了农函大养猪、养鸡两个专业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把书本知识、老师传授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法,当年,沈发光养的猪出栏22头,收入超万元,出售大小鸡400余只,收入4500多元,大大改善了他家的生活,也增强了他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如今的沈发光依靠在农函大学到的知识,办了一个以出售仔猪、雏鸡、生态鸡的综合养殖场。
        近年来,我市各级农函大及乡镇辅导站还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领域、不同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采取专家面对面集中面授辅导,手把手现场指导培训的形式对农村党员、农民、农村妇女等人群进行培训,真正把科技到户、技术到手落到实处。通过培训引导农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逐步向科学种养,科技致富的方向迈进。
        村庄整治:换来农村新面貌
        蓝瓦白墙的傣族民居房特色鲜明,通家达户的道路平坦洁净,房前屋后树木成荫,休闲场所老人小孩怡然自乐……像耿马自治县贺派乡芒抗村这样如画的景象如今正在我市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出现。
        2003年,我市开始实施以“生态村为发展基础,文明村为发展动力,小康村为发展目标”的首批“三村”建设工程。首批“三村”建设工程确定了100个村。在建设工程中,采取了在100个村内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自然村(组)作为建设重点,通过示范促进全村建设。在经营主体上注重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先扶持种植养殖和加工营销大户,通过龙头和大户带动一批重点户,进而促进一般农户的发展。在投入上把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到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构建起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平台。通过两年的实施,2005年,市“三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抽调市县相关部门领导对首批“三村”建设村进行逐村验收后发现,这100个建设村两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共增482元,较2003年增43.6%,农民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同时,100个建设村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建设村农民享受到了“三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我市以“三村”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第二批“三村”建设同样为100个村。实施过程中,按照新农村建设“十四个一”建设目标,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及建设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和各有关部门的合力攻坚,至2007年,100个建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06元,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8年开始,我市每年以100个新农村重点村进行推进,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5.2亿元;完成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木建设26.06万亩;建成安居房4538户;建成沼气池6326口;科技培训1656场次185000人次;大牲畜出栏24083头,生猪出栏210972头,山羊出栏42391万只;完成校舍建设8880平方米(含新建及改扩建);建成农村卫生室24个;建成产业协会44个;建成硬板路586条726公里;建成文化室、党员电教室28个;全市已成立理事会7773个,理事会成员36225人,聘请顾问1836人。随着新农村重点村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获益。
        综合开发:铺就农业新路子
        总长14.7公里的青树河水库干渠象旧大沟是永德县50年代修建的三面光沟,该大沟涉及到6000多亩农田及甘蔗原料基地的灌溉,但由于配套工程不到位,该大沟并未发挥作用。2007年,永德县委、政府在总结前期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对中低产田项目改造象旧大沟工程实行整合试点,以开发项目为主,整合水务项目资金526万元对该大沟进行改造,通过努力,目前项目区收益面积从原计划的6000亩增加到11000亩,实现水浇地的蔗园亩均增产1.5吨,年可增产甘蔗16500吨,增加农业产值387.77万元。这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中成功的范例之一。
        我市自1990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各县(区)、各部门始终将农业综合开发摆在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实施过程中,将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实施“一扶一个产业,一扶一片区域”,全方位地推进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突出开发重点,提升了开发效果,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二者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目的。
        经过19年勤奋耕耘,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08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73226万元,通过实施以水利及机耕路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39.77万亩,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13.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82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51万亩,新增节水面积7.48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1.04万亩,改良土壤面积44.43万亩,扩大良种种植21.6万亩,新增牧草2644万公斤,优质良种种植面积83.8万亩,林网防护面积11.61万亩,新增油料136万公斤,新增粮食6039万公斤,新增糖料37959万公斤,新增茶叶257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38278万元,使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18341万元。通过对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使企业新增总产值23375万元,新增利税8153.19万元,净利润479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我市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