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四维村:由闭塞落后村走向工业强村
时间:2010-06-24 09:21:13来源:作者:山人

  刚到村口,沿路两排整齐划一的楼房挂满某某机械加工店的招牌;走进村里,皮鞋不沾丁点泥巴;踏入屋里,不再因矮木门而低头弯腰;登上楼顶,迎来鸟语花香的同时,不远处的运动场上多了孩子们欢快地笑声、歌声……

        这儿,便是天等县天等镇四维村。


        昔日村容村貌"脏、乱、差"


        解放初期,天等镇四维村的村民过着半温饱半饥饿的艰苦生活。为了保证全家正常饮用水,每天天还未亮,村民们都得到三四百米远的小水井去挑水。舀出的一盆水,先拿来洗菜,再将洗菜的水拿来洗碗,最后把洗碗的水拿来喂猪。一滴水,三滴汗,节俭朴素的村民们都会习惯性的做到"滴水不漏"。

        "尤为严重的是,每年的11、12月枯水期,村里的唯一一口井水枯了,老百姓还要到离村里4公里远的县城去挑水。"近日,四维村村民70多岁的劳大爷向笔者说道。

        用水难,用电亦难。50、60年代,四维村大部分村民晚上都是点着煤油灯度过的,整个村庄,晚上黑漆漆一片。没有电,更谈不上看电视、通电话了。村里的文化信息相当闭塞,村民们每天只懂得管理一亩八分地,闲着就坐在村头胡侃乱聊,消磨时光。而村里的年轻仔闷了,就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玩牌赌博,由此而发生偷盗、吵架、打架等不良现象,弄得村里鸡犬不宁、人心惶惶。


        如今村屯"美、和、富"


        经过改革开放的春风洗礼,以及党的惠农富农政策,四维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该村村支书黄建民介绍,全村共有五个自然屯,早于80年代初期,全村基本通上了水、电、路。特别是村里的龙文屯,在镇政府的大力资助下,2003年10月,该屯共投入13万元资金,凿通一个宽4米,高4.5米,长120米的出村隧道,从此,全屯村民彻底告别了爬山赶集的艰辛日子。水电路"三通"后,该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时事新闻、致富信息传遍千家万户,农民朋友找准"门路",大胆创业。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彩电、电话、碾米机、"小金牛"、收割机等生产生活设备。村民们日子越过越轻松,越过越幸福。

        该村罗屯现有220户1008人。目前,村里人到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开桂林米粉店达20多家,解决本村人就业100多人;到百色、南宁、广州等地包揽工程的"村里工头"有8位,带上屯里务工青年160多个;全村种植甘蔗2565亩,以及发展规模种植苦丁茶、指天椒、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据悉,去年,该屯人均收入3869元,比全县的农民人均收入多出500多元。

        富裕起来的罗屯村民,并没有忘记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他们纷纷踊跃捐款捐物,为改变村里落后面貌尽心尽力。继今年5月自筹16万多元资金建起屯里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排球场后,该屯村民们再次集资3万多元修建宽4.5米、长200米的出村水泥路。近日,屯里群众又筹出建设资金31850元,义务投工投劳修筑屯内硬化水泥路。目前,该屯是附近村屯基础建设实施最完善、最齐全的一个自然屯。

        为了搞好屯里的美化绿化,屯里家家户户都修建生态沼气池,村后的大山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山里的鸟儿在树上自由地欢唱,村民门前种上绿化树,载上五颜六色的鲜花,自觉做好"门前三包"清洁卫生工作,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壮大"乡村工业"网络化建设


        借着地处沿线公路的地理优势,目前,该村创业中青年在村里开办机械制造加工店15个,经营门窗加工点12个;办建大型钢材批发场和规模化制砖厂各1个,以及汽车、摩托车、农机具维修店等。其中,该村生产加工出来的机械产品主要销往德保、靖西、云南等地;为了把产业做强做大,该村还在凭祥、龙州、靖西、德保、隆林等地开设机械加工分店。

        勤劳肯干、敢于创业的四维村村民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昂首迈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