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理事长的新农村建设情结
——记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高山组新农村理事长陈小兰
在柘林历年新农村建设中,担任理事会长这个职务的都是男同志,巾帼不让须眉,而2010年易家河村高山组新农村建设的理事会长却是一位女同志担任,她就是已过不惑之年的陈小兰,别看她个子瘦小,皮肤黝黑,纯像一个农村家庭妇女,但做起工作来却有板有眼,刚柔相济,富有磁性,在她的带领下,充分调动了全组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不到半年功夫,村庄旧貌换新颜,令人刮目相看。在6月上旬在全市新农村建设暨农村清洁工程现场会中,倍受市县领导关注,深得好评。之后,全县各乡镇及周边地区前来参观的团队一拨又一拨,从此,高山远近闻名。
受托道心声
高山组是易家河村一个偏僻的村落,34户,136人,该组房屋建设落后,基础设施陈旧,进组道路坑洼狭窄,村庄卫生脏、乱、差,一句话,环境劣势。2009年陈小兰根据群众要求向镇政府提出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镇里考虑到该组基础差,需从市县点开始建起。因此,镇政府在2009年度安排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未将高山组列入省级试点村。而是选择了本村浴塘组,高山群众看到浴塘组建设后的新农村给村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极为羡慕,群众要求建设新农村的愿望迫切,于是,2010年春节前夕,陈小兰受群众之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镇主要领导道出了群众心声,镇政府根据群众建设社会新农村积极性高、决心大的热情,确定把高山组列入2010年度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县分管领导、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长汪红蕾和县新村办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镇村两级的精心指导下,多次深入实地开展精心指导,在工作上帮、资金上扶,县镇村领导的高度重视,是给高山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对此,更加增强了陈小兰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把愿望变现实,用自己的实干一举一动向组织和群众交一份满意答卷。
铁肩挑重担
高山组获批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陈小兰高票当选理事会长,她勇敢的挑起了这副重担,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深感担子沉重,压力也大,一连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苦思良策,新农村建设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要做的事是群众的思想工作和工作思路。一是要做好丈夫的工作,家里上有七旬体弱多病的婆婆需要照顾生活起居,下有5岁留守孙子上幼儿园需要接送,还有每天一大堆家务事需要做,开始丈夫有顾虑,担心做不了,通过陈小兰耐心劝说和开导,便一口答应了她所承担的责任,要她一心放在工作上。常言道:“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一个坚强支持的女人”。而她背后有一个全力支持她的男人。二是做好群众的工作,她深知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为发挥群众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宣传贯彻上级精神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苦口婆心、深入细致,群众思想进一步搅活,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党员帮困难户,在她的带领下,全组共筹措启动资金近万元。三是做好方案工作。她把新农村建设方案根据自己的构想,原原本本交给群众讨论,在征得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总体规划、突出重点、抓好特色、综合整治、全面改造、高标准建设”方案,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工作拉开了序幕。
实干出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中,陈小兰把“5+2”、“白+黑”工作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经常是早出晚归来回奔波在新农村建设场地,哪里需要哪里去,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无论是在环境整治、道路改造,还是在旧房折迁方面,她都是一马当先,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三改三清”家为先,赶超进度勤为本,协调工作刚柔济,在工作上,她总是白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为避免衣服脏,她常穿深色衣服,鞋子穿破几双,一次,为做通残疾人李幸良厨房折除的工作,直到午夜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这些她毫不计较,无怨无悔,也是她思想上早有准备的,人累瘦了,皮肤晒黑了,手磨起了老茧,村庄却靓丽了。在整治改造中,共清淤塘泥300方,完成通村、组道路硬化200米,组内道路硬化50米,改水34户,完成率100%,改厕31个,完成率90%,拆除空心房一户,猪栏拆除12间,建垃圾池3个,修下水道365米,美化绿化200平方米,建立休闲广场一个,景观塘一口,太阳能8户,有线电视、电话全面普及,建立庭院经济34户,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445”制,建立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村容整洁、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高山人正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沐浴着高山人。当人们问及她的经验作法时,她只有一笑作回答,只善工作,不善言谈的陈小兰,5月下旬在易家河村参加人民日报记者座谈会上,记者问她如何建设新农村时,她也只是笑笑,还是镇派高山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熊开仁帮她解了围,向记者作了回答。
精心谋发展
出任理事会长短短不到半年时间,用“天翻地覆、日新月异”这样的字眼来形容高山的变化毫不为过。身为高山组新农村理事会长,陈小兰的聪明在于她能准确地为这个试点村定位,就像一个中医切脉,她能一下子把准脉点,所以当“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点村庄”定位口号提出来以后,很快就融入全组村民的心中,为群众所接受,为群众所遵守,为群众营造了都市般的村庄,花园式家园。一片赞誉声中,陈小兰并没有陶醉,她追求的是更完美,立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打好明朝刑部尚书魏源历史名人牌,修复魏源母之墓,把村庄变景点,以此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辐射带动有柑桔等相关低碳产业的发展,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努力把高山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群众富裕、社会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
﹙永修县新村办 付家宝 周会淼﹚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