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95万,有劳动力5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14.5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据统计,父母双方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全县现有1.3万人。如果是父母一方外出的也算进留守儿童,共有2.5万人以上,空巢老人1.5万人。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管理和服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关爱服务体系。
一、工作保障机制健全有序。
一是健全了组织保障体系。我县于2011年10月就率先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顾问,县委专职副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公安、关工委、县委办、政府办、综治办、组织、宣传、教育、民政、人社、司法、财政、人口计生、卫生、住建、文化、工会、老龄办、团委、妇联等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探索好的工作方法方式,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乡镇、党政领导联系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制度,设立了专职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明确由县妇联主席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和指导。
二是建立了政策保障机制。2011年9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留守流动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的若干意见》。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双峰县加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方案》、《双峰县关于做好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暨慰问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为深入持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是完善了奖惩考核机制。2012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双峰县留守流动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要点》、《双峰县留守流动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督查方案》和《双峰县留守流动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考核细则》。把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县委政府对乡镇和县直各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在总分中实行0.5的倒扣分制度,建立了定期督促检查机制,及时通报好坏典型,严格考核奖惩。
二、管理模式切实可行。
一是搭建了“县级统筹、乡镇为主、村级负责”的三级平台。县级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季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两关三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建立了贫困儿童资助制度,募集关心下一代基金2000多万元,设立100万元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基金,用于解决贫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实际困难,保障开展关爱工作的工作经费。乡镇设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落实工作场地、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开通留守儿童的热线电话,建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家庭档案,实行基本情况登记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村级建立由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负责的工作联络站,做好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摸底调查及服务管理等工作,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及留守子女监护等情况,落实好县乡两级的具体工作措施,包括常态联系、关爱帮扶等具体措施,督促外出务工人员履行监护子女和赡养老人义务。
二是建立“责任联系人、协助联系人、代理家长”三层防护。明确1-2名乡镇、村组干部为责任联系人,每个星期都至少上门走访一次,定期与外出务工人员电话联系,家庭有困难和问题的及时协调解决;明确近亲属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协助联系人,引导他们主动关心协助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日常饮食起居,协助处理他们的实际困难和突发情况;在中小学校推行教师“代理家长”制度,明确教师的义务和责任,特别要求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老师与留守儿童的家庭、在外的父母定期联系,既负责孩子的教育成长,也负责孩子们的安全监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条件的还创建了心理辅导室,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流动儿童,开展心理矫正,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特别的关爱,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实施“政府、学校、社会”三元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各个层面的关爱支持。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县委政府安排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专项基金,同时,确保留守流动儿童和空巢老人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优化学校环境。近两年,我县筹资1.13亿元,新建维修校舍18.3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21.5万平方米,全县建成合格学校55所、寄宿制学校20所、建成或在建示范性幼儿园17所。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并逐步开通“留守儿童热线”。建立贫困留守流动儿童资助制度和助学金制度,同等条件下将社会助学金等向留守流动儿童倾斜。三是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引导力度,发动社会人士组建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等“亲情志愿者”队伍,开展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志愿帮扶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等场所功能,丰富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强化“园区容纳力、城镇承载力、农村吸引力”三方保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一是提高工业园区对劳动力的容纳力。加大基础建设和配套建设,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努力让农民工能够就地转移就业。目前,工业园区由建园时的1.7平方公里扩规到10.8平方公里,开发面积由1平方公里扩大到3平方公里以上,集聚企业60余家,特别是制鞋、农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团快速发展,近3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二是增强城镇承载力。近两年来,投融资8亿多元,完成 3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配套到位,县城建成区新扩3平方公里。随着城镇功能日益完善,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近几年县城每年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多家,1.5万农民进城创业就业。三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农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电话,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寄宿制学校,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6所;建成乡镇文化站12 个、农家书屋596个、农民健身工程238处。同时,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面貌,有力保障了农村居民安居乐业。
三、宣传引导富有成效。一是领导关注参与。自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吴德华书记、杨维县长等领导多次到锁石镇堤吉村、梓门桥镇青兰村、永丰镇等地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与他们倾心交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结对帮扶踊跃。在全县“二对一”活动中,重点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开展爱心家长、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进行“温馨询问”和“一句话叮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成立帮扶对子2万多个,给孩子们送去书包1万多个,课外书籍5万余册。给老人送去现金、大米、实用油、衣物、保健器价值200多万元,帮助老人解决疑难问题800多个。三是志愿活动有序。以创先争优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契机,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活动。特别是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广泛联系,北京林业大学、省农大、湖南师大、湖南科技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院等大专院校的志愿者们深入我县贫困乡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曾国藩学堂每年都要扶助一批留守儿童,去年又对12名品学兼优的寒门留守儿童进行资助。通过近年来的宣传引导,全县志愿者服务队伍逐渐壮大,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蔚然成风。四是老年互助成风。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自我教育”为原则,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老年互助协会”,为空巢老人提供娱乐、聚会、休闲的地方,开展互助活动。同时,充分利用“三八”、“五四”、“六一”、“九九”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活动,去年县乡两级财政共为贫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送去慰问资金100多万元,11月份组织了“您在他乡还好吗”留守儿童有奖征文活动,编发了《双峰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简报》16期,及时通报好坏典型,交流经验。通过宣传、引导和发动,全县关心关注“留守”和“空巢”群体的大格局逐步形成。
四、工作体系务实高效。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沟通协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以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基层组织为主体,督促留守儿童家长和现有监护人履行法律责任;以学校为主体,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实施思想、生活、心理以及情感上的教育;以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和志愿者为主体,保障农村贫困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助;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门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与保护,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以劳动就业部门为主体,主动对接企业,全面掌握劳务信息及就业需求,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以卫生部门为主体,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与不断探索实践,全县形成了组织保障、社会救助、多元帮扶、联络交流、法制维权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回归服务等六大工作体系,基本实现了“少有所学、病有所治、心有所依、事有所照、困有所助”。(谭学兵 彭运良)